“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出處】唐·賈島《尋隱者不遇》。
【意思1】松樹下問童子,師父哪里去了? 他說師父采藥去了,就在大山之中,卻因白云繚繞; 不知他的去處。
【意思2】我去尋訪隱者,在松樹下碰見 一個男孩,問起他的老師,他說老 師出門采藥去了。就在這座山中, 但云深林密不知究竟在何處。這首 詩采用自為問答的形式,詩句淺顯 近于口語,雖未正面寫隱者,而隱 者幽居之意自在。
【賞析】 我在松下問童子,童子說先生上山采藥去了; 只知道他是在這座山中,而山里的云霧深重,卻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原詩描寫隱者遠離塵俗,悠閑自在的生活,詩中頗富禪機,并有清逸高妙之趣。“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尋幽訪勝的人,最喜愛這兩句詩。若是問路找人,知道人在某處,卻偏偏找不著,也可用這兩句詩來形容。
【全詩】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釋】①童子:未成年的人。《詩經·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觽。”
【全詩鑒賞1】
寫隱居者特殊生活方式的詩;短小而內涵豐富、結構很有特點的詩。
標題用“不遇”,實際上是文學上安排的“不遇”,“遇”則無題,就不能宣揚遠離紅塵的生活方式,遇其人反是毫無意義的事了。古典詩歌中借“云深”“云中”“云外”來寫的人生,大多表達一個主題:遠離俗世,自由隨性。由詩中的“隱者”可以分析出作者潛意識流露出來的人生觀。作者是有出塵經歷(當和尚)的人,后經韓愈的勸說而還俗,但在紅塵中并未顯達,還是仕途蹭蹬。他潛意識會向往那空寂的天地,對那里的人感興趣,那正是其價值取向所在。詩中的隱者有童子,不是修行學道的人,就是求長生的人。說“采藥”正是修煉的需要,而不是采藥來賣的人,不然怎么會隱居呢?因此,詩的主題是贊賞修道求長生的人生,表達了對塵世生活的鄙夷思想。
詩的結構很有特點。短短四句,容量卻不少。全由問答句組成是詩的基本結構,在簡單的問答中完成了復雜而深刻的內涵的表達。作者的裁剪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讓讀者填補,也是其結構上突出的特點。“我”在松樹下問童子,問話略去了,至少應該有幾句問童子的話,才符合日常生活的交流,但這幾句話讀者自可補出。童子說“師傅采藥去了”之后,肯定還應該有“我”問“在哪里采藥”等話語,然后才應該是童子的回答,也就是末兩句,可是“我”的問話作者也略去了。末兩句當然是詩的精華。表面看似乎是很平常的答話,事實上是文學的描述。這兩句很美,一是景象好,云霧繚繞,包含天地,闊大無邊,而且虛實相生;二是隱者的高人身影讓人景仰;三是詩歌的主題含蓄不露;四是語言美,看似明白如話,實是洗練精純。
【全詩鑒賞2】
本詩雖然寥寥二十字,卻寫得情景俱出。
本詩妙在寓情于問,詩人尋找一位隱士,未遇,只有他的弟子在。于是就問這位童子: “你的師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 “師傅采藥去了。”詩人又問:“他去哪里采藥了?”童子答: “就到這座山里去采藥了。”詩人又要求道: “你能不能替我去找一找呢?”童子面有難色: “崇山峻嶺,云霧繚繞,我怎么能知道他究竟在哪里呢?”這一系列的發問,短短四句,使尋隱者不遇的惘然若失、無可奈何的情景躍然紙上。
這首詩就是反復推敲、斟酌過的。不但寫出了松下問答的情景,山中林木茂密的景色,同時隱者高隱的品格,也可以于詩外體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