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出處】唐·杜甫《漫成一首》
【意思】水天一色,月影近人如隔咫尺。風燈夜照,時屬三更,夜色更濃。 鷺宿沙灘,群聚靜臥。魚躍船尾,撥刺作響。詩人抓住自成一景的月、 燈、鳥、魚,運用遠近交替、動靜相成的手法,把舟外的月,舟內的燈, 岸上的鳥,水中的魚關聯起來,使之融為一體,繪成了一幅寧靜安謐而 又富有生氣的月夜江景圖。
注: 風燈,一種才提或懸掛的能避風雨的油燈,也叫風雨燈。宿 鷺聯拳,群鳥聚宿,頭入翅膀,形如“聯拳”。撥刺(là),魚 跳出擊水的響聲。
【鑒賞】江中月影離開人只有幾尺, 風燈照著黑夜,時間快三更了。夜晚在江中行船,人的感受是頗多的, 更容易讓人觸景生情。詩句寫作者只癡癡地呆望著江中月影緩緩西行, 不過只移了數尺,哪知時間已近三更了。由此可見詩人感情的沉重——徹 夜難成寐。“風燈照夜”,更在這種寂靜的景色中添了幾點凄涼意。兩 句詩皆寫夜景,卻能景中見人,使讀者仿佛見到了心事重重的詩人正對 江沉思。
注: 風燈,桅桿上掛的燈。
【全詩】
《漫成一首》
.[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鑒賞】
這首詩是杜甫流寓巴蜀時期寫的,詩寫夜泊之景。寫一個月夜,詩人不從天上月寫起,卻寫水中月影(“江月”),一開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數尺”是說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時寫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畫出了“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江間月夜美景,境界是寧靜安謐的。第二句寫舟中檣竿上掛著照夜的燈,在月下燈光顯得沖淡而柔和。桅燈當有紙罩避風,故曰風燈。其時江間并沒有風,否則江水不會那樣寧靜,月影也不會那樣清晰可接了。
一二句似乎都是寫景,但讀者能夠真切感到一個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點出“人”字),這就是詩人自己。從“江月”寫到“風燈”,從舟外寫到舟內,由遠及近。然后再寫到江岸,又是由近移遠。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頭景物隱略可辨,夜宿的白鷺屈曲著身子,三五成群團聚在沙灘上,它們睡得那樣安恬,與環境極為和諧;同時又表現出寧靜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這和平境界的可愛,惟有飽經喪亂的不眠人才能充分體會。詩句中洋溢著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熱愛,這與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是一脈相通的。
【賞析心得】
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暮春,五十五歲的杜甫攜家乘船從云陽下虁州。此詩 即描述了深沉而明朗的夜色中,舟中的所見所聞。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是說江上浮著的月亮,雖遠而似近, 天上的月亮遙不可及,可水中的月亮近在咫尺,似乎伸手就可撈到。舟上帆檣的掛 燈已漸昏暗,夜深約莫已過三更了。“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是說 江中沙洲的點點白鷺,獨腳縮起而臥,一只只緊緊相偎,形成聯拳,靜靜酣眠。船 順水而下,魚兒就跟在船尾連連翻跳,撥剌聲聲,減少了詩人孤旅的惆悵和寂寞。
全詩靜中有動,動中見靜,夜景形象既深沉又明亮,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