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閱讀答案與翻譯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公與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換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于是以鞅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強。孝公使衛鞅將而伐魏。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印,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破于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和。而魏隨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節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B. 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C. 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D. 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是
A. 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
B. 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
D. 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商鞅投奔秦國,受到孝公賞識。他本是衛國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攬賢才,于是通過景監見到孝公,說之以強國之術,孝公與他交談,數日不覺厭煩。
B. 商鞅旁征博引,說服孝公變法。他初步站穩腳跟后,又借歷史興亡來證明改革的必要,勸說孝公變法,最終孝公賜予他官職,又下達了變法的命令。
C. 商鞅厲行法治,秦國太平富強。他鐵面無私,不徇私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國人受此震懾,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狀況改善,民眾家給人足。
D. 魏國被迫遷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國戰事失利,無奈割讓河西之地獻給秦國以求和,并遷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說,遺憾的是沒有聽從公叔座的勸告。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數。
【答案】10. B11. B12. C
13. 1)圣人如果可以使國家強盛,不必效法陳規;如果可以使百姓獲利,不必遵循舊制。
(2)法令在民間實行一年,秦人到國都訴說新法不便利的數以千計。
【解析】
【10題詳解】
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此類題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相關語句,在語意把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標志,如作主語、賓語的名詞、代詞,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句間連詞以及并列、排比結構等。并且能通過選項的比對,排除錯項,選定正確項。劃線句子的大意是:適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親自前往探望病情,說:“您的病倘若有三長兩短,國家將怎么辦?”公叔座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年紀雖輕,卻身懷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國政交付給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別讓他出國境。”句中“年雖少”與“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薦商鞅的話,“有”的賓語是“奇才”,不能斷開。排除A項。“愿舉國而聽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國政交付給他”,此句語意連貫,中間不需要斷開。排除D項。“聽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項。分析可知,B項斷句正確。故選B。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理解識記能力。文化常識的積累有助于解讀文言文,文化常識一般包括官職、宗教禮儀、服飾、年齡稱謂、有特殊意義的專有名詞等,學習過程中注意準確積累。B項解說錯誤,“湯武”指的是商湯與周武王的并稱。故選B。
【12題詳解】
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鑒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C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說法錯誤,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并未對其本人施以刑罰。故選C。
【13題詳解】
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明確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范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本題需要注意以下關鍵詞和特殊句式:(1)茍,如果;法,效法;固,陳規;循,遵守。“可以(之)強國”“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滿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詞短語后置句。
參考譯文:
商君是衛國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時喜好刑名之學,事奉魏國相國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還沒有來得及向魏王進薦。適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親自前往探望病情,說:“您的病倘若有三長兩短,國家將怎么辦?”公叔座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年紀雖輕,卻身懷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國政交付給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別讓他出國境。”公叔座已死,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在國中下令尋求賢才,準備重建秦繆公的霸業,東方要收復被魏國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進入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來求見孝公。孝公與他交談,好幾天還不滿足。景監對衛鞅說:“你用什么說中我國君的心意?我的國君高興得很啊。”衛鞅說:“我就用強國之術向國君陳述,國君大為高興。” 秦孝公立即任用衛鞅,衛鞅準備變法,但秦孝公擔心天下非議自己。衛鞅說:“行動遲疑不決就不會成名,做事猶豫不定就不會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強國,就不襲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舊禮。”秦孝公說:“好。” “治理社會不只一條道路,有利國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湯、周武不循古道而締造王業,夏桀、商紂不改禮制而亡國。違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舊禮的不值得贊美。”秦孝公說:“好。”用衛鞅為左庶長,終于決定變法的命令。 法令在百姓中實行一年,秦國百姓到國都來說新法不適宜的人數以千計。在這時太子觸犯法令。衛鞅說:“法令不能實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觸犯法令。”準備依法懲處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便對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對太子師公孫賈處以黥刑。第二天,秦國百姓都服從法令了。實行新法十年,秦國百姓皆大歡喜,路上不撿拾他人遺物,山中沒有蟊賊強盜,家家富裕,人人滿足。于是秦孝公任用衛鞅為大良造。經過五年,秦人國富兵強,秦孝公派遣衛鞅領兵攻伐魏國。衛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襲擊俘虜了魏公子印,乘勢攻擊他的軍隊,全部打垮魏軍而返回秦國。魏惠王因軍隊屢次敗于齊國、秦國,國內十分空虛,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讓河西之地奉送給秦國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離開安邑,遷都到大梁。魏惠王說:“我悔恨當初不聽公叔座的話啊。”衛鞅擊敗魏軍歸來,秦孝公封給他於、商之間的十五個邑,從此號稱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