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講述人生起落的句子
【第1句】: 道德經里說人品的句子
鏡花水月7o圯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诎苏?/p>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诙逭?/p>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谒氖?/p>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诙?/p>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第五十章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第二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三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五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第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谄呤?/p>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七十七章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四十九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谖迨徽?/p>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一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四章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第八十章
【第2句】: 道德經與佛經所講述的人生精神追求在那里
道德經與佛經都是對宇宙本體的真相闡述。雖然用詞不一樣,但是境界卻是沒有差別的。
佛:空性。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因果。
道:虛。太上無我。變化。
佛:寂靜涅槃。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道:求同存異。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人生追求就在于:
在生活中保持超然,以超然的心態而處世。
【第3句】: 道德經中講述生活的本質是哪一章
道德經中講述生活的本質是《道德經》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品一樣平等;圣人也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大風箱嗎?靜止的時候,它只是一個空虛的世界,一旦運動起來,就會運轉不息,永遠不會枯竭。政令多反而會行不通,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
分析: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公平的,我們每一個人也是平等的,生活就是這樣的。
【第4句】: 道德經寫人生身不由己的是哪一句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會明白保險是什么了。
壽險到底是什么? 壽險對人類而言:是每個人對他自己及家庭應盡的責任以及是一種支付人生必需費用的手段。 一、壽險是在盡責任(一個人對他自己及家庭應盡的責任) 每一個人都不是憑空而來的,最簡單的,我們是上輩人繁衍下來的。
我們生來就有父母、祖父母,將來我們也終究會有妻子兒孫。人一生短短幾十年,就生活在這種親情循環中。
我們身不由己的來,同樣最終又身不由己的去,來時赤條條一無所有,去時一縷青煙終于也煙消云散。既然如此,我們活著時剩下的就只有那份責任了。
我們是在父母最恩愛的時候孕育出來的--愛的結晶。因為這份與生俱來的愛,人類的責任就世代相傳,與生命同在。
我們在嬰兒時期身不由己地接受父母長輩對我們的責任的同時,實際上也無可推脫地背上了對他們的責任。這種責任與生俱來,死后還留存于世,逃不掉,甩不脫。
生生世世,歷代相傳直至永世。 那么人類的這份責任是什么呢? 對自己、對父母、對妻兒、對朋友、對社會。
對自己--很多人都認為人對自己沒有責任,那是錯的。在人所有的責任里面,對自己的責任乃是最重的。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有“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币馑际钦f:只有把天下看得比自身還輕的人,才可以擔當天下之任,只有愛自身超過勝過愛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千萬別誤會此中的“把自己看得比天下重和愛自己勝過愛天下”并不是教導老子天下第一的論調。
而是說:要珍惜自己,要愛護自己,不要讓天下的身外之物浸染腐蝕自己。這樣,才可以為天下人辦事。
在一個人所有的責任中,對自己的責任是首先而又首要的。沒有一個對自己都不會負責的人,會對其他人、對天下負責任的。
為自己盡職盡責,想一想自己的日常,你都安排和預計了嗎?人沉淪于紅塵中,實在是渺小和脆弱的。我們有太多的恐懼害怕。
我們害怕: 【第1句】:生病時無人照顧 【第2句】:貧窮時沒有援手 【第3句】:失業時無從接濟 【第4句】:孤寂時無友陪伴 【第5句】:怕無法照料家人 【第6句】:怕失去尊嚴 【第7句】:怕老年人無人奉養 你有這么多的恐懼感,但大多時候,你卻仍然戴著假面具笑談于人生,以告訴別人你是生活的強者。我知道其實你跟所有的人一樣,對很多美好的東西有著渴求,你希望: 【第1句】:幸福與安定的生活 【第2句】:受朋友、家人的尊重和愛戴 【第3句】:有能力照顧家庭 【第4句】:擁有健康的人生 【第5句】:在財產上有安全感 【第6句】:老年時無憂 【第7句】:在生命危難中無慮 對自己盡責就是保證自己一生無論在何時何種情況下都能應付人生出現的種種危機和風險,以便讓我們有機會履行其它的責任。
對父母--沒有人能逃避這份責任,也不應或者不許。父母給我們的責任是隨著我們的出生而來,隨愛而來,隨希望而來。
對于含辛茹苦無私奉獻養育我們的父母,我們無疑是有責任的。這份責任是:【第1句】:奉養雙親 【第2句】:使父母不受辱 【第3句】:使你的父母享受美名 (注:這美名是你帶來給他們的) 簡簡單單的三條,這一生,你能為你的父母永遠做到嗎?不要回答,而去想,怎么做,怎樣去做。
對妻兒--首先是對妻子。你與她曾素昧平生。
一絲所謂緣分讓你名正言順擁有她。你把她從一個不知世事的少女變成一個婦女,變成一個母親。
讓她和你一起負上另一份責任。你不覺得你對她是有責任的嗎?這份責任是:保護她,愛她,與她一起白頭到老,在你有生之年照顧她,不讓她遭受苦難。
無論貧窮、富裕,永遠不會變心,永遠相互照顧直至生命的終點。 可以知道,你對妻子的責任就是你在婚禮上手撫圣經發的誓言:這份責任,無從逃避,也無法逃避。
唯有可選擇的是如何去實現自己的誓言,而去盡這份責任。 對子女--人類的責任真是循環往復,當我們為人父母,又在重復上輩父母對我們初始至今的所有責任。
或許此時,我們才能感悟到父母之愛,子女之孝,然而他的一生,又帶給了我們多少責任。他的成長,他的教育,他的婚嫁,他的創業,這一切的一切,足以讓為人父母者辛勞一輩子了。
但當我們雞皮鶴發時,又能否讓我們為之嘔心嚦血的子女回報為我們盡一份責任呢? 對朋友--朋友相對于父母妻兒,唯一的區別在于沒有血緣關系的維系。人生在世,更多的是朋友,朋友是以信義維系的。
一個能為朋友獻出一腔熱血的人必是真君子。朋友間的責任是相互的,他們不是回報也不是饋贈,而是相互的信任和付出。
真朋友間的信任是無限的、徹底的。真朋友間的付出是無私的,是不需要回報的。
對社會--人類社會是一個聚合體。人生存在于這個社會,如同于父母親朋。
社會對我們亦有如同養育之恩的生存關系。我們要感恩,要有心回報于社會,服務于社會。
一個真君子視自己與社會之關系密為魚水。切記,對于社會,它培育造就了我們,對它的那份責任是天職。
談了這么多,人生既有如此眾多的責任要去盡,特別是對自己和家庭的那份責任,以自己健康的身體和收入能力當然可以做到。你可以和你的家人說:只要我活著,我就可以完成這份責任。
這里是有條件的,你必須活著,必須健康,必須能為自己盡職,才可以對家人盡責。但當你為人子,為人父母,那份責任卻是不能有如此這樣的。
【第5句】: 道德經中描述我不爭,無人可以與我爭的句子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語出自《老子》。全句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币馑际钦f: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這段話充分體現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老子所謂“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反立于不敗之地。后世流布的“難得糊涂”、“吃虧是?!钡人枷胍庾R,與老子所謂“不爭之德”都不無源流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