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心得體會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心得體會篇一
你們好!
首先,請允許我向你們道個謝!謝謝你們!犧牲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日夜不停的奮斗在抗疫前線,從鬼門關拉回來一個又一個肺炎患者,謝謝你們!
突如其來的一場肺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了全國。一時間,舉國上下人心惶惶,幾乎每個人都在“明哲保身”。他們有些人高價販賣醫護用品,趁機發財;他們爭先恐后的逃離武漢,不管疫情會不會擴散,不管這么做會不會導致更多的人感染病毒。無一例外,他們在逃,他們在害怕,人之常情。也正是這種時候,金子才會更加耀眼!是你們!身著白衣,選擇了責任和擔當,沖鋒在一線,抗戰在一線!
起了抗疫的信心與希望。你們是真正的英雄,也是時代最可敬的人!有人說,疫情是一堂課,一堂公開課,一節愛國課,一堂科普課,一堂團結課,老師就是抗疫戰士,甚至用生命去上這么一堂課!你們的崗位永不調換,你們的足跡卻遍布四方;你們的雙鬢有一天會斑白,你們的青春卻永遠不衰!我們會記住你們逆風的白衣戰袍,記住你們逆行的背影,記住你們堅守崗位的日日夜夜,點點滴滴。
“其實,我不過是一個看病的大夫。”面對媒體“國士無雙”“俠之大者”這樣鋪天蓋地的贊美,你們選擇了淡泊名利,選擇了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衣白褂,破樓蘭,赤子切記平安還!愿風雨過后,一切安好,我們會在春日的艷陽下,靜候英雄凱旋!
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心得體會篇二
20__的春節,在所有中國人的心里,注定是一個永生難忘的記憶。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讓辭舊迎新的鐘聲更加沉重,人們臉上的那一個個口罩,讓這個春節倍感冷清。
這個冬天,梅花依然寧靜的開放;這個冬天,藍天依舊明凈如洗;這個冬天的武漢卻非常艱難,全國人民卻非常揪心。
與此同時,有一群人,他們正沖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軀為身后的億萬中國人筑起防護的堡壘,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不眠不休,戰斗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的最前沿。他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最美逆行者,他們是新時代的最美先鋒人物,他們是可親可敬的白衣天使。
在這群人當中,有一位84歲的老院士,叫鐘南山。17年前,這位老院士奮斗在抗非的最前線,為抗擊非典立下了汗馬功勞。17年后的今天,他臨危受命,搭上前往武漢的高鐵,再次前往抗擊疫情的最前線。沒有飛機,他就坐高鐵;沒有坐票,他就買站票。他在高鐵的餐車里辦公、小憩,讓許多年輕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
86歲的董宗祁老教授,他坐在輪椅上,一上午看了30多個病人,他說:“我這輩子,就是為了救人”;73歲的李蘭娟教授,知道國家有難,她毫不猶豫前往武漢,堅定地說:“我打算長期待在武漢,與那邊的醫護人員一起奮斗!”
在這群人當中,還有無數志愿者默默地負重前行,雖然我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我明白他們是為了誰。他們也許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貧窮;他們也許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弱;他們也許并不光鮮,甚至有些卑微。他們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樣模糊,但他們的精神在我心中卻是那樣鮮明:不計生死,不求回報,真正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與子偕作,與子偕行。”
這世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因為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是因為人們需要,才有人愿意犧牲自己成為英雄。
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心得體會篇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縣各級各部門單位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省、市、縣關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決扛起政治責任。廣大黨員、干部視疫情為命令、以防控為己任,沖鋒在前、連續奮戰,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用最美“逆行”,彰顯“擔當”,為全縣疫情防控工作做出重要貢獻,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典型。為激勵先進、鼓舞士氣,凝聚力量、堅定信心,增強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信心和決心,縣委組織部、縣人社局、縣衛生健康局研究決定,對5名援鄂醫護人員和在疫情防控一線表現突出的42名基層干部、共產黨員、專業技術人員和先進分子予以表揚。5名醫護人員主動請纓、服從大局,奔赴武漢開展醫療救助工作,彰顯了景泰醫務工作者的醫者仁心和救死扶傷、甘于奉獻的職業精神。42名基層干部、共產黨員、專業技術人員和先進分子沖鋒在前、堅守一線、恪盡職守、拼搏奮戰,是全縣疫情防控一線廣大黨員干部的優秀代表。
全縣各級黨組織、各部門單位要以此次通報表揚為契機,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進共識、凝聚力量,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疫情防控的強大政治優勢。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要以先進個人為榜樣,主動對標先進、學習先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科學有效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做到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沒有過不去的坎,在疫情面前,依舊有許許多多的勇士,不怕自身被感染,無怨無悔地堅守在一線。
許多的醫務人員今年臨時接到通知:“支援武漢”的消息,他們立刻放下了回家的包,再次穿上了那一身雪白的外衣來到工作崗位上。武漢一位出租車司機接到一位特殊的乘客,這名護士是主動請纓到金銀潭醫院救護前線的。他們原本可以團團圓圓和親人在一起過一個幸福年。可現在,國難當頭,他們放下了心中的思念,放下了身上的疲憊,放下了回家的行李,奔赴抗擊病毒的大前線。幾天幾夜不合眼,只為多救治一個鮮活的生命。他們是最美的天使,最帥的英雄!
一位快遞員闖進忙碌的急診科,在分診臺放了三盒東西,說了一聲“這是送給你們的”,便匆匆離去。護士打開盒子,里面是熱心群眾送給醫務人員的干果,里面黃色的小紙條上寫著:“平安,加油”。我們沒有那么專業的醫護知識,我們是平凡人,所以只能盡我的平凡之力,保護我們的醫護天使!
有一次,我在手機上看到了一個視頻。上面講的是一位老人來到警察局門口,放下了一個小紙袋后就匆匆離去。可這個畫面讓拍了下來,就這樣找到了老人!那個小紙袋里放著一萬多元錢,還有一張小紙條,紙條上寫著“為武漢抗疫情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終我們知道了老人是村里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他和他的老伴都是環衛工人,而捐的一萬多塊錢是他們攢了好幾年的錢。盡管現在我們無法幫助祖國,可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為的就是長大后學業有成,成為祖國的建設者,為祖國的發展盡一份心,出一份力!
不要畏懼寒冬,因為暖春總會來臨,依舊有一群人在溫暖著我們。我們在過年,他們卻在幫我們過關。隔離病毒,絕不是隔離愛。抗擊疫情,我們在一起,讓我們一起努力,一定要挺過這個病毒肆虐的寒冬!
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心得體會篇四
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的回信,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身為一名中國青年所肩負的重大的責任和使命。
在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通過收聽收看每天的新聞報道學習到了醫護人員在一線抗“疫”時的不懼艱辛,看到了公安民警在各道口的堅定值守,外賣小哥為城市運轉的點點付出,以及每一個普通的人為打贏這場“戰役”做出的種.種努力。
同為中國90后青年,雖然不能親上前線,我想我們能做的也有許許多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社區進行志愿,為一方的防疫工作做出自己的貢獻。或者在家中認真學習,不斷增加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量,為將來國家需要我們用專業知識貢獻力量時做好準備。而其實,我們每個人要做的都很簡單,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身為一名大學生,在疫情面前,減少出門,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就是目前最重要的事。
疫情無情,人間又愛!在這場疫情中有無數的平凡人讓我們淚目,有人為吃不慣米飯的援鄂醫療隊送去10萬個大饅頭、有人為酒店醫護人員送去最新鮮的蔬菜、有人為醫護人員送去愛心午餐、有人捐出自己費勁周折買來的口罩、有人專門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無數平凡人用自己的力量匯聚成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國難當頭,舉全國之力共克時艱是每個中華兒女在國難面前表現出的責任和擔當。
春天已經來到,冰雪漸漸融化,我們一定很快便能取得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全面勝利!
相信,疫情終會結束,經歷過戰“疫”的中華兒女一定會更加勇敢堅強!
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心得體會篇五
回顧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全民抗疫,不斷取得其他國家難以復制的抗疫成績。對于醫務人員來說,守護患者的生命健康本就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次抗疫對于我們自身也是一次難忘的磨礪和經歷,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和擔當,更需要竭盡所能,用自己的所學去服務廣大需要幫助的病患。
還記得,大年初二醫療隊初到武漢時,因為封城,整個城市街道空無一人,彌漫著一種緊張的氣氛。而當時面對這種未知的傳染病,隊員們其實也有一定程度的擔心和焦慮。我們主要負責的是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新冠重癥病房,當時隔離病房還在徹夜改建,施工完成后我們就需要立即進駐。時間緊迫,所以一到武漢,醫療隊就馬不停蹄地和當地醫院對接、進行防護培訓、并著手開始制定患者接診的流程以及診療方案。面對新的工作環境,我們也擔心防護是否到位、是否能迅速適應并開展工作。但真正開始工作后,大家就全身心的投入進去了,而且毫不計較個人得失,都希望自己能承擔更多的臨床工作。其實醫療隊的同事們在醫院里可能以前都互不相識,但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下,圍繞著如何更好地救治病人、做好防護,大家都迅速地融入到了這個新的集體中,為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奮斗。
從人民醫院第一批醫療隊與其他醫療隊一起接管第一個隔離病區,到第三批100余名同事組成的醫療隊開始獨立接管病區,我們經歷了三個隔離病區近兩百名患者的診治工作。就像大家在新聞里看到的那樣,每次剛開放病區收治病人,其實都會面臨巨大的挑戰,病人入院一般都是在夜間,大概每批10-20名患者。隊員們需要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帶上口罩、護目鏡、防護面屏等等,對體力、生理和意志都是巨大的考驗,雖然我自己也參與過援藏工作,但防護服下的缺氧和西藏地區的缺氧完全是不同的感受,在互相鼓勵、互相支持下,大家也都堅持下來了。
面對這種突發未知的傳染病,科學和專業知識是我們應對疫情最有利的武器。雖然最初對這種疾病很陌生,但隨著接診的病人越來越多、醫療隊積累的經驗也越來越多,我們同時也在見縫插針地抓緊一切時間去學習文獻、學習各地治療經驗,經過反復討論,共同起草病歷模板、商討量化交班表格等,也是盡最大可能精細化接診流程和治療方案,通過對每一個病人都進行細致的個體化評估,進而采取不同的治療策略,讓每一個病人都能得到最妥善的救治。
很多病人入院時病情就很危重,往往第一時間就要大量吸氧甚至上呼吸機,這對隊員們的快速反應能力、統籌施治水平,都是極大的考驗和鍛煉。我們至今仍對兩位患者的救治過程印象深刻。其中一位是老年患者,剛入院就病情非常兇險,血氧極差、心率快、血壓低,處于休克狀態,已經意識不清,我們快速判斷病情已危及生命,隨即迅速把患者轉移到病床,給予心電監護,這時的每一分每一秒其實都是在與生命賽跑。在醫護的配合下,我們迅速給予患者高流量吸氧,開放靜脈通道給予藥物治療,滿負荷搶救了一個多小時,患者的生命體征終于趨于平穩。另一位是年輕患者,他入院時氧合也很差,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脫離氧氣,我們就每日根據癥狀、血氧飽和度和肺部病變的情況進行精細調整,一個多月后他終于能夠撤下吸氧管。然后他告訴我們說,終于可以和在另一家醫院接受治療的妻子見面了,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備受鼓舞也特別為他高興。兩個多月的工作時間里,我們見證了很多危重病人治療后陸續好轉,從臥床不起,到能下地活動、能唱歌聊天,最后康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所以過程再辛苦大家也覺得值得,我想這也是我們作為醫務人員最大的使命所在。
其實,除了臨床上的診療,醫療隊員們每天也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希望能最大程度地去除他們的恐懼、緩解孤獨和無助情緒。在化驗指標有所好轉時,我們更會第一時間跟病人解釋指標意義,幫助他們進一步增強康復信心。在大家的努力下,醫患之間的情誼也越來越深厚,經常在查房時病人會對我們說,北京大學的醫療隊來了,他們很放心,也看到了希望。特別是我們每一次給患者家屬打_,除了談論患者的病情,他們叮囑得更多的卻是你們在武漢辛苦了,你們一定要防護好自己。每當面對這些可愛可敬的武漢英雄人民,我們都深受感動,另一方面也感覺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我們必須要竭盡全力去幫助每一名患者,給他們帶去戰勝疾病的希望和信心。
雖然以前在臨床上也會面臨很多生離死別,但通過此次武漢抗疫,我們對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總書記在回信中所囑托的,我們廣大醫務人員要到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人民信賴的好醫生,在病魔面前筑起堅實的生命防線,這既是任務、更是使命。作為北大醫學人,我們也將牢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錚錚誓言,用心關愛病人、努力提高專業水平和技能,在黨和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去守護我們的家園,去踐行這一身白衣帶給我們的無畏與奉獻。
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心得體會篇六
疫情之下,他們是中國的驕傲之星,同時也是我們的學習楷模!
這次疫情來的很突然,讓所有人都觸不及防,本該熱熱鬧鬧過個春節,結果誰也沒到會這樣。雖然不能像以前一樣串門,但是作為一名青年中國人,我覺得很幸福并且十分驕傲!因為我看到了許多年輕的90后,在這次疫情下,象征這著年輕一代的精神以及使命感,彰顯了中國少年奮發圖強、不畏艱險、舍己救人、蓬勃向上的精神。
20__雖然很差,但是對于中國年輕一代來說是一個歷練,如果沒有這次疫情,我們也許不知道,原來中國人民是如此堅強,如此團結;也許不會知道,原來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醫護人員沒有選擇退縮,而是迎難而上,黨員們沖鋒在先,他們不為什么,就為了保護好14億人民!
84歲的鐘院士親臨一線進行指導工作,他不僅是我們年輕一代的榜樣,而且也是中國人的驕傲之星。他是抗擊08年非典的大功臣,今天也是新型冠狀肺炎功臣之一。像他這樣默默為祖國貢獻的人太多了,例如:李蘭娟、屠呦呦、南仁東等,他們總是默默為祖國貢獻,甚至是一生都在追尋中。只要祖國需要他們,總會及時出現,不管何時何地!
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最樸素、最珍貴的品質——勇敢、善良而樸實、不畏懼的精神!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品格,同時也是我們青年人該具備的品格之一,永遠保持一顆謙虛學習的態度,明白黨交給我們的使命,并且把它做到極致,這樣的青年人才是合格的接班人。
作為一名九零后的青年人,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要嚴格審視自己的行為以及思想,這樣才不負總書記和黨交待我們的使命以及期待,做一個有理想、有擔當合格的接班人!繼續為人民服務!
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心得體會篇七
德叔的自信,源于對中醫的自信。
1988年,張忠德從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畢業后,就進入廣東省中醫院工作,在這所“南粵杏林第一家”的滋育下,一大批名老中醫以及他們背后深厚的中醫理論讓他受益終生。
特別在師從廣東省第一批名老中醫甄夢初、國醫大師晁恩祥教授等后,張忠德醫術日漸精進。他還記得,無論遇到什么疑難雜癥,老師甄夢初開藥一般都是7~9味,絕不多開。當時國內的醫療資源還相對落后,很多國外華僑和港澳同胞慕名尋來,甄夢初總是藥到病除。
這讓張忠德對中醫有了強烈的自信,折服于中醫藥在臨床治療上的功力,同時更堅定自己在中醫事業上的不懈探索。時至今日,張忠德依然保持每周閱讀和整理經典醫案的習慣。
在多數人眼里,中醫是慢郎中,應對新冠肺炎這種急性傳染性疾病,是否會跟不上救治節奏?
張忠德介紹,歷史上發生多次瘟疫,中醫應對的效果是有史可考的。他以這次常使用的“四大南藥之首”檳榔為例,據《湘潭縣志》記載,明末清初湘潭發生瘟疫,最后正是通過檳榔解毒、避穢,解除城中瘟疫之害。
“大家要擺正心態、發揮優勢,讓救治效果最優化。我們的經驗是中醫西醫‘兩手都要硬’。”張忠德認為,既要有扎實的中醫功底,能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也要有過硬的現代醫學搶救能力。
與此同時,中醫更強調辨證施治、因人制宜。
湖北、武漢是抗疫主戰場,張忠德帶領團隊依據這里的地理、氣候、患者體質特點制定方案,“在武漢、湖北地區,我們摸索出的規律是,虛證貫穿了重癥患者的全程,主要表現是氣虛、陽虛。所以我們在救治重癥患者時非常強調扶正,進行補氣、溫陽,這對于緩解癥狀、穩定生命體征效果更好。”
隨著接診經驗越來越豐富,張忠德形成清晰的思路,一些經典古方大有可為,如明代名醫吳又可治療瘟疫的名方“達原飲”和漢代醫圣張仲景的經方“麻杏石甘湯”用起來效果甚佳,同時輔助八段錦、耳穴貼敷等傳統療法和外治法,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種中西醫救治的組合拳,是中國戰疫的特色和優勢。
張忠德把重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稱為抗疫的“上甘嶺”。對于這類病人要不斷進行治療調整和病例討論,對癥狀改善不好、轉歸把握不定的患者,還要及時請教各方專家,“我也會打電話請教鐘南山院士,他給了很好的建議,幫助我們大幅提高了臨床效果。”
2月14日,在廣東中醫醫療隊入駐隔離病區剛滿半個月后,張忠德出席新聞發布會,亮出了中醫藥戰疫成績單:截至2月13日12時,廣東中醫醫療隊共收治116名病人,其中108例是重癥、危重癥,105例服用中藥后病情明顯改善,其中19例出院,22例符合出院標準轉入緩沖病房。
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心得體會篇八
在全國抗擊疫情的戰役中,有那么一群人不顧個人安危,毅然選擇奔赴抗疫前線,正因為有他們的堅守和付出,才能給我們筑起了一道健康的防護線。他們是援鄂醫療隊,被人們稱為最美“逆行者”。
他們的優秀事跡,說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堪當大任的!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回信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中,你們青年人同在一線英勇奮戰的廣大疫情防控人員一道,不畏艱險、沖鋒在前、舍生忘死,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
能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認可,也預示著在這場必將載入史冊的防疫阻擊戰中,我們年輕一代能肩負起責任,也能扛起先輩流傳下來的使命,用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如今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給我們做了個好榜樣,他們的精神將會激勵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赴后繼,用自己的行動為祖國奉獻出一份力量。
想當初我們在老一輩眼里,都是含著金湯勺出生的,基本是獨生子女,打不得罵不得,被父母捧為“掌上明珠”。也沒經歷過戰亂,更不用說挨餓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似乎遇到一點挫折就扛不住。這是很多人對于90后年輕一代的看法,嬌氣任性是90后的代名詞。
然而在疫情面前,4.2萬余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有1.2萬多名是90后,他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默默奮戰著,守護我們的國家,保佑國家的人民。危難時刻義無反顧、直面危險,90后青年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抗疫戰場上的勇士,穿著繁瑣的防護服,戴著厚重的防護鏡,日以繼夜地在疫情一線忘我地工作著,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就是“中國脊梁”!總之,他們早已不是從前那個少年了。
融入時代的青春之歌叩擊靈魂,走近抗擊疫情的青春畫卷力透紙背,我們是90后年青一代,理想之于我們是不斷精進技術本領。我們會將理想化作指路明燈,指引我們一步一步實現個人價值,進而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心得體會篇九
在基層,有一群人,他們身穿白大褂,忙碌在各個衛生室間,看病拿藥、打針輸液、包扎傷口,偶爾也會背著醫藥箱進組入戶。疾病面前,他們能給群眾吃下“定心丸”;疫情防控,他們成了守護群眾健康的“戰斗員”。群眾足不出戶,街道格外冷清,他們卻踏上了戰“疫”征程,村醫“大白”成了最靚麗的風景。
一枚黨徽的擔當
小小的一枚黨徽,是中國共產黨員的標志和象征,帶上它,意味著亮明了身份,嚴于律己、恪守奉公便是使命。當前疫情防控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在這個特殊時期,防控物資尤其是口罩至關重要,安徽金寨縣桃嶺鄉趙院村村醫吳章學深深明白這一點。村干部說這個村醫有點“倔”,衛生室防控物資被他安排的妥妥當當的,一天送出去幾個口罩、幾瓶消毒液,他都詳細記錄在登記簿上了,親戚來找他多拿幾個口罩,他絕對不會多給一個,但是一聽說有武漢返鄉人員被隔離觀察出不了門,他卻主動為他們送去口罩、體溫計、洗手液等防護物資,并引導他們積極做好防護措施。他說:“目前防控物資比較緊缺,大家絕對不能浪費,要先給最需要的人”。自接到通知后,這位56歲的老黨員、老村醫,時刻堅守在工作崗位,隨時上門為外出返鄉人員和村民量體溫,一有空閑,他更是冒著被感染的可能,挨家挨戶宣傳疫情防控科學知識。在疫情面前,他用自己的堅定信念和政治品格,履行了一個黨員的職責。
一輛三輪車的軌跡
每天清晨,人們總會看到一個身影,騎著三輪車,一路向前,他是群眾心中最可敬的村醫。金寨縣桃嶺鄉龍潭村醫師鄢德江,家住在高灣村,在復雜的疫情防控斗爭中,每天天剛亮,他就從家出發,騎著那輛三輪車,向衛生室趕,疫情面前,他比以往起得更早,騎得更快。由于身有殘疾,他看病拿藥、測量體溫的動作可能沒有那么利索,但他總是耐心的囑咐看病群眾要注意的方方面面。每天他還要騎著三輪車上門為武漢返鄉人員測量體溫,送去防控物資,為了節約時間,中午就用微波爐加熱從家里自帶的盒飯,這個春節里,他放棄和家人的團聚,靠著一輛三輪車,堅持站在防疫的前列。
一盞白熾燈的情懷
最近疫情防控形勢越來越嚴峻,每天晚上金寨縣桃嶺鄉桐崗村的衛生室總是亮著一盞白熾燈,村民們既感到暖心,又覺得很安心,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默默守護。村干部張忠洋說:“每次我值完班回去,吳孔勝醫生還在加班加點,我作為一個年輕人真的非常感動,他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學習,本來還覺得一身疲憊,看到那盞白熾燈,我頓時又充滿了動力。”一個50歲的村醫,在基層一干就是30年,在疫情面前,他積極履行村醫職責,白天深入武漢返鄉人員家中監測體溫、交代隔離事項,同時,還積極參與防疫宣傳,每家每戶走訪、發放宣傳單及明白紙,晚上在村服務群里,普及防疫健康知識,接診一些普通病人。每天起早貪黑,沒有休息過一天,始終無怨。他說“既然選擇當一名醫生,就得擔負起我的責任。我是桐崗村的村醫,我就得對桐崗村群眾的健康負責”。
一支體溫計的溫暖
金寨縣桃嶺鄉高灣村是3000多人的大村,進出村路口有7個,衛生室有2個,防疫任務較重。由于廖榮貴醫生對村民情況熟悉了解,工作經驗豐富,他就主動承擔了給群眾量體溫的工作。每天上午他身穿白大褂,帶上體溫計,奔走于武漢返鄉的重點人員家里,他仔細詢問、掌握情況,不顧個人安危,親自為他們測量體溫,細心登記造冊,耐心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每天下午他在兩個衛生室之間來回奔波,為一般群眾量體溫,發放防控物資。對于廖醫生的工作,鄉村干部高度認可,但大家在夸贊他時,他卻謙虛地說:“這是我的本分工作,關鍵時刻,村醫不能當逃兵”。
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這群村醫“大白”,憑著一個口罩、一身白大褂每天奔赴在在各個村莊衛生室,參與一線防控,他們愿意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群眾。在基層,除了村醫,還有沖鋒在前的黨員、默默奉獻的群眾、不辭辛苦的鄉村干部,平凡人物終會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齊心協力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阻擊戰,共同迎接屬于20__年的春天。
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心得體會篇十
“其實想跟病人交流,想給她們一個加油的微笑,可是我的臉被一層一層的護具壓得已經沒有表情,說話時,面部的表情肌都不是那么的配合,只有心里默默地為她們加油打氣。”重慶市援鄂醫療隊隊員、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重癥監護室護士李文均在2月1日的日記里寫到。
當日是她隨重慶市級醫療隊到湖北省孝感市支援的第6天。1月26日,144名來自重慶11家醫院呼吸內科、傳染病科、重癥醫學科的醫護人員受命集結,在大年初二的夜晚奔赴千里之外的湖北孝感,支援當地醫療機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一周過去了,這些在抗疫一線戰斗的隊員堅守其中,僅在休息時間寫下百字日記,記錄工作,抒解情緒。
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呼吸內科護士周柳吟在日記里,寫下自己對患者的“心里話”:“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我們汗流浹背,戴上防護口罩,非常的憋悶。一名患者得知我們來支援的,連聲道謝還讓我們離他遠點,怕傳染給我們。我哽咽了,淚水悄然留下。我們是白衣戰士,疫情就是命令,這個時候我們怎么會離你們遠點呢,我們既然來了,就不怕靠近你,我心里默默想著。”
“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逆行者。”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重癥醫學科護士黃倩的日記里則記錄著自己意外和坦然:“出征儀式,瞬間點燃了我的斗志,會開始想象到湖北后的一切狀況,也會憧憬著脫下口罩的自由呼吸。”黃倩登機前,平日少言的愛人在微信朋友圈為她發了一條信息:請一定安全回渝,我的英雄。
“洗漱完畢,我穿上了尿不濕,工作時間要從上午8點到下午2點,穿上尿不濕可以避免中途上廁所,做好安全防護準備。我們小組四人,六小時都沒有時間坐下休息,一直在為患者進行治療護理工作。下班取開口罩時,臉上也被壓傷,雙手被手套捂的發白,內衣也被汗水浸濕。”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心血管呼吸內科護士長蘭花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