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學類名詞解釋答題匯總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學類名詞解釋答題篇一
賦、比、興:《詩經》在藝術上對后代文學影響最大就是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從本質上講就是直接描繪,直接抒情,直接鋪敘;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帶比喻性質的一種手法。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引用其它自然現象引起所要詠嘆的情感,有進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關雎》用‘雎鳥’的鳴叫起興,引出詩人即景生情的聯想。
歷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隨著史官詞而出現的,他們記載國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體現了一定的歷史、政治和哲學觀點,其記述由簡到繁,由質樸無華到略具文采?,F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歷史文獻匯編。
《春秋》:相傳孔子曾對它加以修訂,以記事為主,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先秦時期魯國的編年史,書中按時代順序記載了春秋時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對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響。
《國語》:是一部按國別記載的史書,約成書于戰國初年,是戰國早期人根據各國史料編訂,以記言為主,書中記載的史實上起周穆王,下至魯悼公春秋時期各國的政治、外交、軍事等活動。其思想傾向于儒家。書中既尊尊禮,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傳》:《左傳》是先秦時期的一部歷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止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還附錄了魯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韓、魏、趙三家滅智氏的史實。書中生動反映了這一時期巨大而深刻的歷史變遷,再現了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有關的諸侯、卿大夫等各類人物的活動。
《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后期,劉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主要記載了當時謀臣策士的'言行,鑒于此書的性質,有人把它歸入諸子類。
《孟子》:是先秦諸子散文中儒家學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萬章等人編撰的,全書包括《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書中記載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學說(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莊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中道家學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現僅存三十三篇,包括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莊子》是戰國中期諸子散文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本人自著,外篇和雜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門人和后學之手。全書的思想和文風在統一中略有差異,大體上反映了莊子的觀點。
“楚辭”: 是戰國后期楚國屈原等人創作的詩歌,是當時產生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西漢末年由劉向整理后“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俺o”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匯、交流的產物,也是春秋以來楚國在長期獨立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地方文化的結晶。
《九歌》:是屈原在楚國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加工創作而成的祭歌,總共包括《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等十一篇作品。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辭中一組敘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詩,包括《惜誦》《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涉江》九篇作品?!毒耪隆分皇潜砻髯髌返膶嶋H數目,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含義?!毒耪隆返淖髌贩謩e創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時期,其內容和讓題與《離騷》近似。
《九辯》:《九辯》之名源于古代傳說中的天樂,宋玉寫的《九辯》只是襲用古樂之名而作,在內容上已非其本來面目。《九辯》是楚辭中的一首抒情長詩,共255句。
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視道德修養,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規范發展為仁義,提出盡心、養性、誠心、寡欲等修養方法。浩然之氣就是通過“義”的積累而養成,它到大至剛,充塞于天地之間,表現為崇高的無所畏懼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狀態。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覺實行仁義之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義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
楚辭:是戰國后期楚國屈原等人創作的詩歌,是當時產生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漢成帝時由劉向整理后“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
散體大賦:漢代興勝起來的一種文學體裁,一種藝術形式。它除師承屈原、宋玉外,還師承《詩經》的“雅”、“頌”,是從戰國時期的縱橫游說之風發展起來的。這種作品多屬為統治者揚威頌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鋪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等。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梁蕭統所編的《昭明文選》。他收集了東漢末年的一些內容風格相近,而又失去題目的無名氏的五言詩,編在一起,起名為《古詩十九首》。內容大體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游子思鄉、懷人;二是男女戀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懷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種頹廢心理和一種及時行樂的情緒。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記載自漢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歷史。東漢時期最杰出的史傳散文?!稘h書》先后經過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別為班彪、班固、班昭和馬續,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體制上承襲《史記》,而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全書分本紀十二、表八、志十、傳七十,共一百篇。
互見法:“互見法”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開創的一種寫作方法。即是將一個人的事跡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傳為主;或將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個地方的敘述為主?;ヒ姺ǚ譃槿宋锘ヒ姺ê褪录ヒ姺▋煞N。《史記》特別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統一性,為了既不傷害這種統一性,又能忠于史實,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傳寫的材料安排到別的篇章中。通過人物和事件的互見法,司馬遷使《史記》既有了史學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學的可讀性。
建安風骨:東漢末年,建安詩人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廣泛地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展示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抒發作家建功立業的理想壯志和積極進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情緒。作品意境宏大,筆調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風格。后人把這種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稱為“建安風骨”。風指作品的思想內容,骨指作品的藝術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正始文學:正始時期,玄學興起,思想界玄學成為主流,這對魏晉時期的文人及文學都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正始時期的隱士,指阮籍、嵇康、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咸。他們發言玄遠,任性放達,飲酒服藥,一進頗有名聲。七賢的政治態度和處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學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學:太康是西晉文學的繁榮時期,此時時局穩定,文人們有時間和精力用于文學的創作和研究,又因社會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頌德,故形式主義文風亦日趨嚴重,追求文學作品形式的華美,創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學地追求作品的藝術表現,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學大潮是趨于浮艷,詩尚雕琢,文崇駢儷,詞采綺麗成為詩文的普通特色。代表這種主流派風格的作家,當首推潘岳和陸機。
玄言詩:晉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樂,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學自我迷醉的風氣日漸濃厚,其內容上是以談論老莊玄理為主,少數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達上則是抽象玄虛,談乎寡味。幾乎無藝術性可言,東晉玄言詩人有孫綽、許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劉琨、郭璞)
左思風力:左思詩雖不多,但內容充實,風格獨特,在太康詩壇獨標一幟,成為太康,以至西普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鐘嶸認為其《詠史》詩是“五言之警策”,并極力推崇“左思風力”。
宮體詩:產生于梁陳時代的宮廷,多是描寫女性和宮廷享樂生活的,風格綺艷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調柔弱,內容平泛,題材狹窄,把形式主義詩風推向極致。代表人物是蕭綱、蕭繹、徐陵父子等。
永明體:又稱新體詩,是從詩歌聲律高度提出的一個概念,指五言詩從聲律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之間的過渡階段,其理論支持便是永明聲律說。出現于南朝齊永明年間。周颙在音韻上做出貢獻,對漢語語音的天然音調進行規范,沈約把這種音韻的研究成果直接運用到詩歌中,提出了自覺運用聲律來寫詩的要求“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詩人們把聲律說自覺運用于詩歌創作,產生了這個新詩體。詩歌的聲律和詩句的對仗加以結合形成了“永明體”。最優秀的“永明體”詩人是謝朓。
徐瘦體: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寫艷體詩著稱,人們遂稱這種形式講究的艷體詩風為“徐瘦體”。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齊時期,北朝出現了幾位比較正統的詩文作家,模仿南朝詩文創作,雖然水平有限,難與南朝相比,但它卻標志著北朝文學開始復蘇,也邁開了南北文學融合的第一步?;休^著名的是溫子昇、邢邵、魏收。號稱北地三才。
志怪小說:多指超現實的神靈鬼怪之事,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產生,是與當時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關的。是普通百姓表達理想愿望的需要,他們將自己的反抗情緒和對理想的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曲折的表達出來。志怪小說的內容是宣揚迷信思想,大談鬼神妖異,神仙道術,志怪小說大都采用非現實的故事題材,展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在藝術上比較簡略。代表作是干寶的《搜神記》。
軼事小說:以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為主的軼事小說,在魏晉南北朝盛行。這與魏晉以來品評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會風尚大有關系。今存比較完整的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搜神記》:<搜神記>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說。作者是干寶,原30卷,今本為20卷,作品雖然不乏神仙道術、鬼怪靈異的內容,但故事來源廣泛,保存了不少優秀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世說新語》:劉義慶《世說新語》是記敘軼聞逸事小說的先驅,以魏晉知識分子為主要記載對象,故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對后世的小說和散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慶《續世說新語》、宋王讜《唐語林》、明何俊良《何氏語林》、清王晫《新世說》等
山水詩: 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為獨立的、客觀的審美和描寫對象,山水詩對自然景物的精細描繪,對永明新體詩和后世山水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代表作家是‘謝靈運’。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杰在文學主張上都竭力反對華而不實的綺靡之風,提倡抒發真情實感。對齊梁文風的批判尤顯自覺。四杰詩文在內容上有較大的開拓,由宮廷走向市井,由臺閣移至江山與塞漠。題材擴大了,思想嚴肅了,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們的詩帶有強烈的熱情與幻想,憤懣與牢騷,不僅反映了齊梁所沒有的大唐盛世氣象,而且氣勢雄壯,意境宏博,節奏有力,語言瀏亮,富于個性,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四杰為結束齊染文風,開啟盛唐之間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大歷十才子:指中唐大歷年間的十位詩人,即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津、夏侯審,大歷初年他曾在長安參加重要唱和活動,又創作傾向和詩風相近。其中以錢起、盧綸、戴叔倫成就最高。大歷詩人創作內容較貧乏,詩風以清麗空靈、省凈纖巧為主要特色,相對盛唐,由壯闊變為清秀,由重氣勢變為重韻味,藝術顯得更為精工。
永州八記: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屬游記,寫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動人之處,神形畢肖的地再現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藝術獨創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動寫靜的手法與大量的比喻和擬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記,畫廊式的展現了永州的山水勝景。(游記的名字再寫出來)
花間詞:五代后蜀時,衛尉少卿趙崇祚將晚唐五代詞人溫庭筠、韋莊等十八家詞編為《花間集》,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詞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內容不脫冶游宴樂、男女私情,風格綺艷婉麗,對宋詞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溫韋:溫庭筠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以詞名家的人,以宮怨閨詩為主要題材,韋莊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詞人。二人齊名,并稱“溫韋”。
唐傳奇:指唐代流行文言短篇小說,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說的基礎上,融合歷史傳記小說、辭賦、詩歌和民間說唱藝術形成的新的小說文體。使得小說由單純的談神說鬼,以通過寫人來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方面演進。它的興盛和唐代城市經濟的繁榮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關系。受《史記》以來歷史傳記文學的影響,以及六朝志怪小說的影響,唐代傳奇最繁榮的時期是中唐時期,主要創作在中唐時期,晚唐則出現了大批的專集,傳奇的內容既有描寫社會生活的,也有寫宗教迷信的。但傳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關愛情生活題材的小說,如元稹的《鶯鶯傳》,蔣防的《霍小玉傳》。藝術上,情節比較復雜,結構相當完整,語言典雅華麗,富于文采。宋人以后,人們根據這類小說多傳述奇聞異事的特點,泛稱唐人小說為“傳奇”,在明清,則指南戲演唱的戲曲。
西昆派-:由《西昆酬唱集》得名。全部為近體律詩,楊億、劉筠、錢惟演三人為代表作家。內容無外乎歌詠宴飲生活,詠物、詠史及泛詠男女情愛。追求用典豐縟,屬對工整,下字麗艷,音節鏗鏘;標榜學習李商隱。
江湖詩派----《江湖集》中所錄詩人大部分或為布衣,或為下層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習氣標榜,因而被統稱為江湖詩派。江湖詩人時時抒發欣羨隱逸、鄙棄仕途的情緒,也經常指斥時弊,譏諷朝政,表達不與當朝者為伍的意愿。江湖詩人中成就較著的是戴復古和劉克莊。
詩話-:詩話是宋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批評形式,最早的詩話是北宋歐陽修的《六一詩話》。詩話內容大體包括記事、考證和文學批評幾個方面。南宋后期嚴羽所作的《滄浪詩話》,是一部最著名的宋代詩話。
以禪喻詩:以禪喻詩的風氣開始于北宋蘇、黃等人。嚴羽改變了前人僅以參禪喻學詩“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禪境喻詩境,以參禪的“妙悟”喻對詩歌本質的領會。禪宗在說明“如何是禪”的問題時總是恍惚其辭,悠謬其談,絕不肯作出正面回答。嚴羽認為詩的本質也是不可言傳的,只能依靠“妙悟”。這樣,他就把以禪喻詩運用到詩的本質問題上,由此導出了后人的“詩禪等一”等論調。
諸宮調:是一種講唱文藝形式,是在鼓子詞和賺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套曲,再用若干宮調的套曲組成長篇,間以說白,來演唱故事。
元雜劇-----以宋雜劇和金院本為基礎,融合宋、金以來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樣式而形成的戲曲藝術,并在唐、宋以來詞曲和講唱文學的基礎上,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相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謂“南北合套”,即在套數中將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規則間用。
小令、套曲:小令又稱“葉兒”,一般是獨立的單只曲子。套曲也稱“套數”、“散套”,由同宮調的三支以上只曲組成,也可“借宮”,一般套末應有尾聲,全套必須一韻到底。
鐵崖體:楊維楨的古樂府,題目多新創,題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寫世故,愛用古韻,詩風瑰奇綺麗,時稱“鐵崖體”。
茶陵詩派----以李東陽為代表,作詩力主宗法杜甫,強調法度音調。對臺閣體文風是有所沖擊的,對后來前七子的詩文主張也有直接影響。
唐宋派:嘉靖間,反對前后七子的擬古主義,主張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他們被稱為“唐宋派”。
格調說----沈德潛的格調說,認為詩歌在內容上應該符合封建社會秩序。而在表現上,則應溫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傷“,要講含蓄、比興,只能”委婉陳詞“,不可”過甚“、”過露“。好詩的標準是”風雅“,是盛唐的詩歌,因此寫詩必須學古,必須有法度,也就是要”摩取聲調,講求格律"。
義法:“義法”是方苞的文學見解。他認為作文要講究義法,“義”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是說文章要有內容;言有序,是說文章要有條理、有層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方苞主張要寫好文章,必須學習古文的法則,必須向古代學習。這既是道統又是文統,是道統和文統相結合的完整的體系。
文學類名詞解釋答題篇二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四庫”:經、史、子、集《詩經》
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后成為中國的別稱。
四海:指天下、全國。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三國:指東漢后分裂成魏、蜀、吳。
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2.五谷: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7.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8.歲寒三友:松、竹、梅
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 形事、轉注、假借
10.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11.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
13.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14.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第一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合稱三甲鼎。
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17.《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
18.“風雅”,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19.《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風、雅、頌”三大類。
20.《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
21.“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22.無事不登三寶殿: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叭龑殹?,佛教名詞,指佛、法、僧。
1.桑梓:家鄉
2.巾幗:婦女
3.須眉:男子
4.鴻雁:書信
5.社稷:國家
6.汗青:史冊
7.軒轅:祖國
8.“三尺”:法律
9、謙稱:
①自稱:愚、鄙、敞、卑、竊、臣、仆
②帝王自稱:孤、寡、不谷
③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納等
10、敬稱:
①稱帝王: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
②稱天子:殿下
③稱將軍:麾下
④稱對方或對方親屬:有令、尊、賢、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的父親),令堂(對方的母親),令閫(對方的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的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見);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用輩友人中長于自已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⑤稱年老的為:丈、丈人(后來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泰水”。
⑥稱謂前加“先”,表示已死。
⑦對尊長者和同于朋輩間的稱謂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齡稱謂:
①垂髫指三四歲—八、九歲兒童。
②總角指八、九歲—十三四歲少年。
③豆蔻指十三四風歲—十五六歲的少年。
④束發:男子十五歲。
⑤弱冠:男子20歲,表示已成年。
⑥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之志)
⑦不惑:是男子四十歲。
⑧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即知“天命”)
⑨花甲:是六十歲。
⑩古?。菏瞧呤畾q。耄耋:指八、九十歲。期頤:是一百歲。
12、米壽:88歲;白壽:99歲;茶壽:108歲;喜壽: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