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專題
一、【2023·全國乙卷·T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古人常以比喻說明對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礎、方法、路徑、目標及其關系等。如漢代揚雄就曾以射箭為喻,他說:“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后發,發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斷加強修養,端正思想,并將“義”作為確定的目標,再付諸行動,就能實現理想。
上述材料能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示例】
持修身明義之志,做筑夢新青年
澎湃動能,無限可能,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當有胸懷理想、志存高遠,追求昂霄聳壑的氣象。漢代揚雄以射箭喻指青年追逐理想的過程,讀之深以為然,最富有朝氣和夢想的當代青年,更是應該能修身矯思且明義,一箭射中自己的理想。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弓是基礎,決定你是否有足夠的力量拉出理想的矢。“凡事之本,必先治身。”青年當以修身為本,本立則道生。以學習作為人生成長之梯,可以修學識之身;以自持作為理想追求之尺,可以修品德之身。矢是方法,決定你拉弓的路徑是否正確。八十多歲的終南山的使命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八十多歲的袁隆平的理想是“禾下乘涼夢,一稻便一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端正的思想指引我們的人生方向。
道義的靶心彰顯青年立場,擔著道義的鐵肩能鑄就精彩人生。義謂天下合益之理,道謂天下通行之路。古人認為先義后利,舍生取義,以義作為行事準則。抗疫背景下,中國始終堅持“講道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的大國立場,展現了中華文明所秉持道義信念的生生不息。大至為國為民的家國大義,小至舉手之勞的點滴善舉,是油條哥不用復炸油的堅守良知,是一元錢抗癌廚房的善良體貼,凡此種種,皆為典范。每一位新青年都應該找到自己的道義靶心,可以不全然相同,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古人的語句常讀常新,先修其身以積蓄力量,再矯其思以確定角度,后立其義以瞄準目標,才有射箭時的游刃有余。樹立何種人生理想,選擇哪種奮斗方向,才能奠定實現理想的堅實基礎。
修身矯思和堅持道義的理想實現需要付諸行動。“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你邁開的每一步都是你在為自身的發展在努力。一直以來,青年都是在用行動證明我們是有理想有信念能堪大任的接班人。少年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理想后矢志不渝,青年彭士祿立下“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目標后無怨無悔,我們青年學生更該珍惜機遇,接續奮斗。
百年變局,征程豪邁。青年科學家在完成科技強國夢,青年黃文秀們在書寫脫貧攻堅夢,青年戰士們在守衛保家衛國夢,你是否已經對自身發展做好了規劃?
【解析】
這是一則反映時代青年對理想進行解讀的材料,更突出了青年對人生理想、文化底蘊、家國情懷的思考。
材料以理想為核心話題,先從古人用比喻表達對理想的追求,突出基礎、方法、路徑、目標及其關系,并以揚雄用射箭為喻談理想這一具體事例加以印證。理想,是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關注的重要對象。每個人實現理想的方法、路徑可能不一樣,但是,在追求理想并為之努力的過程中,都需要明確目標,堅定信念。材料要求站在追求理想的青年這一角度上,結合自身發展,分析材料帶來的啟示。這樣,立意時就需要將重點放在對理想的追求、自身發展、時代精神的辯證關系上,從自身發展、時代精神出發,站在青年的角度來升華自己的思考,表達具有個性化的觀點。寫作時,可以從理想的文化傳統出發,挖掘古人在理想方面的文化浸潤,進而引發自己的思想認識,表達對人生理想的理解。安排具體內容時,可以反思自己在理想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表達對一些具有遠大理想的人物的崇敬與尊重,還要以通過對未來自我發展的憧憬表達更具發展眼光的觀點。
二、【2023·全國甲卷·T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示例】
行可為之事,成有為之志
歷史的長河寂寥無聲,但立此河清海晏之華夏熱土,青年奮發有為的偉業自在其中。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前行必見坎坷,但只要我們與時代同頻共振,與華夏榮辱與共,力行可為之事,可成有為之志。
憶往昔,但凡偉人都是在可為中成就了有為。黃帝建造屋宇,縫制衣冠,制造舟車,創造樂律;虞舜種田捕魚,燒制陶器,天下大和,百姓安康;蘇秦苦讀兵法,不舍晝夜,約縱抗秦,名垂青史。他們雖生于亂世,但都一致選擇將平民安樂,家國無虞作為自己可為的事業,一生踐行。他們的一腔熱血沒有錯付,他們的一世辛勞沒有白費,至此,華夏盛世得以奠基,中國不屈的奉獻精神得以書寫。蔣勛曾說過:“時間是一條永不停息的長河,無法從其中分割出一個截然的段落。”但我想,當后來人站在長河的對岸回望時,會在其中看到他們為民請命,為國驅馳的身影,會記住他們書寫的不朽人生。時代總能賦予我們機遇,為我們創造條件,青年自可秉承先輩之志,開創新征程,行可為之事,成有為之志。
思今朝,但凡榜樣都是在可為中成就了有為。榜樣是強軍路上的先行者李賢玉。在軍事變革浪潮中,她將打造華夏先進武器裝備立定為可為之事,之后不懼戈壁清苦,不畏前路寂寞,實地調研,試驗千次,夙夜攻關,不眠不休,終得打造“中國劍網”,開創中國戰略導彈部隊信息化建設的先河。榜樣是后浪中的“巨浪”曹原。他心有螢火,不懼質疑,勤勤懇懇鉆研學術,扎扎實實做好實驗,沉穩低調中開辟了物理學全新領域,摘得“石墨烯駕馭者”的桂冠;少年成名卻不懼誘惑,看遍浮華仍不改愛國初心,立志此生丹心付華夏。當今時代,榜樣已為我們樹立了行動高標,展示青春有為的舞臺也已為我們搭建,愿青年如你我,能沐浴榜樣榮光,行可為之事,將一生謀宏愿;成有為之志,滿腔熱血報效國。
望未來,行可為之事,成有為之志,我們理應熱愛腳下這片土地。正如泰戈爾所說:“當我們熱愛這世界時,我們才真正生活在這世界上。”我想,愿意行可為之事又何嘗不是熱愛這世界的一種表現?因為熱愛,才有了王進喜以身和泥的無懼生死;因為熱愛,才有了王繼才此生青春獻海島的寂寞堅守;因為熱愛,才有了袁隆平一生守望國家命脈的執著挺膺。在民族復興夢的前路上,艱難險阻、驚濤駭浪在所難免,我輩若能懷赤子之心,熱愛不減,必能踏著《行路難》的節拍,邁過黃河與太行,以可為者的奮斗之姿,成有為之志,打造耀眼中國。
歷經風雨險阻、穿透滄桑巨變,方得今日盛世氣象。但我們也應理智:臺海尚未統一,南海爭端依然有潛在危機,單邊主義威脅不斷,貿易戰還在不斷挑戰我們的極限……巨浪掀涌危機,危機之下也伴隨著機遇,這些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可為”的機會,因此,吾輩青年一定要抓住時代的機遇,勇于接受時代的挑戰,在“可為”的廣闊天空中盡情施展自己的“有為”,在與浪潮的搏斗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寸之地,賡續華夏愛國精神,行可為之事,成有為之志,開拓自己的疆土,讓中國勇立世界潮頭。
【解析】
作文材料比較長,為的是切合黨的百年華誕,建立起規范敘事的宏大場域。開頭一句話定調,要求考生不能脫離“中國共產黨”作文。后邊提及的節日、歌曲、作品對應的是“精神的滋養”,烈士、榜樣對應的是“精神的激勵”。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是考生在文章中要彰顯的要義。材料開篇提到“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血脈和靈魂。接著從節日、歌曲、文學作品、革命烈士、學習榜樣等角度來具體闡述這些“文化”。然后以一句“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收束,意在表明文化對人的影響:文化培養家國情懷,把人引導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時代。而在大時代中的人,也在創造著新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的紅色政黨,走過風霜雨雪,付出巨大犧牲,為我們掃平道路,帶來幸福生活。這是偉大的時代,我們已經站起來、正在富起來,我們有進一步發展的資本和先決條件,這叫“可為”;然而,我們不能躺在先輩們的功勞簿上停滯不前,而是應站在這些巨人的肩上登高望遠,具大智慧,揮大格局,迸發蓬勃偉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讓古老中國煥發生機,讓它壯起來、強起來,以期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叫“有為”。“可為”是客觀,“有為”是主觀;“可為”是前提和條件,“有為”是結果。可為而無為,必被時代淘汰,徒留遺憾;可為而有為,乃新時代青年之分所當為,時代所需,民心所望。
“可為和有為”這一主題,實際上隱含了當代青年“大有可為”和“應該有為”的潛在價值引導,考察學生如何處理個人與國家、社會發展關系方面的認知。考生在寫作之前應該將此價值觀先行嵌入思維之中,精準立意。行文時,應在文字中體現出感恩心、奮進心,把個體與時代融為一體,議論風發,情致高昂,展示出少年壯志當拿云的大氣魄、正能量。
三、【2023·新高考Ⅰ卷·T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示例】
強我體魄,尋理明志
強弱悲喜,腹中乾坤。再讀毛主席《體育之研究》中有關“強弱”之語,字字珠璣,鞭辟入里。舉茫茫人海之盾,覓蕓蕓眾生之機,在尋理明志的青春征程中,奮斗的底色令人心潮澎湃。作為新時代青年,我認為我們更需要用體育的精魄來煉就我們的生命之光,以真我的實踐來完成強國之志。因此,青年人要有志向,要用強健的體魄來成就青春的輝煌。
那么如何做到這些呢?答案當然是運動。讓生命在不斷運動中得以生長、升華,讓生命在不斷運動中變得更加挺拔,堅不可摧。
意大利杰出的畫家達芬奇曾說過“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法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也曾說過“生命在于運動”。那么,何謂運動呢?從運動本身的釋義來看,運動關乎體力和技巧,它是習慣約束的行為活動,通常具有競爭性。
我不禁為這樣的釋義感慨:我們的生命之機,我們的理想之志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當我們呱呱墜地之時,生命是柔軟而又脆弱的。我們無法左右自己的生命,但我們會努力成長。我們的成長就是一個個身體體能和思想精神的進階,通過不斷地自立自強而走向豐富與成熟。身體和精神的不斷健碩,我們品嘗到了挑戰人生之艱難,也品嘗到了不懈奮斗的偉力。
君不見疫情之下,人民團結一心,積極向上的精神之花,它開得如此的火烈,從最初的猝不及防到而今的井然有序,我們讀到了生命由弱變強的堅韌;君不聞稻花田壟中,華夏赤子一往情深,以頑強的生命之姿埋頭深耕,其實踐之音響得如此徹底,從最初的手捧肩扛到而今的機器轟鳴,農人歡笑,我們看到了萬物都在蓬勃發展,看到了強健的體魄和精神帶來的夢想和希望。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我們在運動,我們更在生長。我們熱愛著我們的生命,我們期待強健我們的體魄,我們更期待鍛煉我們的精魂,來書寫青春之輝煌,強國之夢想。
作為高中生的我們,請自問:你體弱嗎?如是,請重視體育鍛煉吧!因為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你體強嗎?如是,也請牢記: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吾生而弱,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我們當以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強我體魄,煉我精魂,在不同的賽道和不同的征程中,不拋棄,不放棄,笑談悲喜,以熱烈奔放的姿態投身于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之中,擁抱生命,實現自我。
強我體魄,尋理明志。生命之光正從晨曦中走來,我們必將笑著抵達前方,讓生命在運動中變得更加璀璨,讓人生在奮斗中變得更加錦繡。
【解析】
作文材料是和歷史有關的材料,盡管沒有講歷史事件,但講了歷史人物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言論。因此作文命題反映了讀史大背景下的集體心理,既要表達文化自信又要體現汲取歷史營養擺脫新的困境。在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巨變之時,《新青年》中所有的文章都是思想啟蒙的鐘聲、救國圖強的號角,因而《體育之研究》自然不會被讀者當作單純談論體育的文章。文章在講透體育道理的同時無不對人們有著強烈的激勵色彩,個人的除弱變強就是民族的除弱變強。而“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者,自然會被人們聯想為當時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大山。強弱變化、此消彼長,正是那個時代思想領袖最想表達、最能感染民眾的理想。
思維,決定著立意的深淺。突出漸進式思維是這道作文題的一大特色。作文材料一共由五句話組成,采用的是“緣事說理”、步步引申的方式敘述,句間關系有著嚴密的層次性和邏輯性。材料的展示過程實際上就是思維展開的過程,材料的層次實際上體現出了思維的層次,需要我們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進行審視。
縱觀材料的五句話,思維大致可以分為由淺入深的三個層次:
1.體育之于身體:材料的前兩句“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直承“體育之效”,指出了體育對于人身體耳目變化的效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體育之于身體強弱”還只是材料的“引子”和“切入點”,也僅僅是寫作的起點和基石,如果我們的思維僅停留于此,通篇去談體育對于人身體強健、耳聰目明的功效,那我們的思維無疑還只是淺表性思維。
2.強弱之于國家:材料的第三句話“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采用對比的方式,意在說明“強與弱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表面上看,似乎依然在說“體育之效”和“身體強弱”,但實際上,這里卻暗藏玄機,引發我們去作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且,稍加思考我們就會發現,這里的“強”和“弱”顯然已不再僅僅局限于人的身體強與弱了,更多的應該指向于意志、精神了;“勤自鍛煉”也絕不僅僅是指加強體育鍛煉,而是意志、精神的“求強”與“自強”。所以,這一句話是材料非常重要的過渡句——人如此,國亦然。只有做這樣的縱向開掘,我們的思維才能體現出一種縱深。
3.轉化之于強弱:第四、五兩句話直奔主題,毫無疑問是材料的結論和核心所在,“因此”二字清晰地揭示了這種前因后果的關系。這兩句話,一方面表明了對待強弱應有的態度——“生而強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而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強調了“強弱相互轉化”的哲理,著重指出了“弱”可能正是變“強”的催化劑。聯系第三句話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民族,只要“自強”“求強”,有頑強拼搏的精神意志,就能夠由弱到強,實現身體的強健、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
言在此而意在彼。思維的起點是體育與身體,但終點卻一定是國家與民族。這其中,突出的正是由淺入深的漸進式思維,它能夠有效檢測出考生的思維層次,體現了作為選拔性考試的高考作文在思維層面的區分度。
四、【2023·新高考Ⅱ卷·T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唐光雨漫畫作品,有改動)
[注]描紅:用毛筆蘸墨在紅模子上描著寫字。
請整體把握漫畫的內容和寓意寫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認識與評價、鑒別與取舍,體現新時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示例】
調好人生方向,到達成功彼岸
深圳 潘志偉
這幅《描紅》漫畫所揭示的是書法用筆的技巧和方法:起筆階段要逆鋒起筆,藏而不露;中間的運筆階段要不偏不倚,最后的收筆階段則要懂得停滯遷回。這正如清代著名書法家劉煦載提出“逆入,澀行,緊收”的觀點,啟示我們入筆時用逆鋒,中間的運筆階段要澀行,筆畫的末端收筆時使用回鋒。這樣行筆有什么好處呢?說白了,就是使線條更厚實,內涵更豐富,同時使筆鋒在運行中得到不斷的調整。寫字要懂得調整筆鋒,我親愛的青年朋友們,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人生于世,就如同漂泊在一條漫長曲折的河流里,河流里有激流,有險灘,有暗礁,也有平靜的溪流。遇到險灘和暗礁的時候,我們要繞道而行;遇到激流的時候,我們要逆流而上;遇到平靜溪流的時候,我們更要小心謹慎,時刻提防不期而至的暗礁。我們只有根據河流的水勢和地形地貌不斷調整航向,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懂得調整人生航向的人,才能避開錯綜復雜的矛盾,收獲人生的累累碩果。青年朋友們,你們還記得那位替文惠君解牛的庖丁嗎?面對錯綜復雜的牛體結構,庖丁沒有像良庖族庖一樣去割去砍,而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懂得避其鋒芒,“善刀而藏之”,“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刑”。庖丁的“解牛之道”啟示我們:要順著牛體天然的骨節肌理,在空隙處下刀,絕不勉強硬砍。人在社會上行走,遇到錯綜復雜的矛盾也要學會調整方向,—味地蠻干只能適得其反。
不懂得調整人生航向的人,必然為眼前的困難和挫折而勞神費力、心力交瘁,最終只能一事無成、貽笑大方。還記得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嗎?面對從山頂滾下的巨右,西西弗斯每每未推至山頂,巨石就又滾下山去,前功盡棄,于是他就不斷重復、永無止境地做這件事。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這樣―件無效又無望的勞作當中慢慢消耗殆盡。西西弗斯的悲劇就在于不懂得調整人生的方向。
我們青年人要學會從《描紅》漫畫中體悟到人生的道理,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要一味蠻干,要懂得及時調整人生的方向。身處逆境的時候,要懂得及時收斂自己的鋒芒,不要咄咄逼人,恃才放曠。一帆風順的時候,要修煉自己的品性,做一個正直無私的人,切莫因一時之得意而忘形。人生最艱難的時刻,更要耐得住寂寞,把沉潛蓄勢、厚積薄發作為人生的風向標,刻苦自勵。
青年朋友們,書法用筆中隱含著人生的真諦。愿我們在調整筆鋒寫好中國漢字的時候,也能真正調整好人生前進的方向,腳踏實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書法因筆鋒璀璨,人生因調整而美麗!愿我們都有一個如行云流水般的人生!
【解析】本題考查漫畫材料作文寫作能力。
材料以漫畫的形式呈現出“描紅”這一藝術形式的內涵,揭示了豐富的人生哲理。世間萬事萬物同理,寫人與做人亦不例外。這一題目具有很強的情境感和文化感。材料中的三幅畫面,表現出寫人的過程,同時也反映出做人的道理,清楚地提示了寫作的方向。如何起筆,如何用筆,如何迂回,如何成為一個大寫的人,命題者通過描紅時的筆法分析,表達的是對人生的思考,如何將兩者巧妙聯系,從中挖掘出深刻的內涵,需要考生調動細膩的思維,深入體會每一個筆劃中所承載的為人處事之理。這樣,就可以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挖掘出能夠反映思想情懷的觀點態度。從整體看,4幅圖表面上蘊含著這樣一個意思,即如何寫成一個完美的端方的人字。它內含著這樣一個人生道理,即如何去做人的問題。第1幅圖“撇”書寫說明是“逆風起筆,藏而不露”,結合“起”字,“藏”可理解為貯藏、隱藏之意,可意指:人生之始應敢于因難而上,適時積累并隱藏自己能力、實力,不外露張揚虛浮。圖2的書寫說明是“中鋒用筆,不偏不倚”,蘊含的道理是人生應該在有為的過程中不偏不倚,不偏私,不履斜,不取巧,踏實勤懇,做事為人適宜得體,端方正直。圖3的書寫說明是“停滯迂回,緩緩出頭”,其意為“人”字的那一捺在收筆時要頓一頓,實則是說,人之行事和為人做事講求方式方略,即使勝利在望,在收官階段,也要行穩,不要輕率冒進倉促而為。這樣最后才能形成圖4的一個完美的端方的“人”字,如此也就可能讓他人去描紅,去模仿,成為別人的榜樣。考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幾幅漫畫的寓意,才有可能形成一個正確的立意,再結合作文的其他要求選擇材料,布局謀篇,書寫成文。具體寫作時,可以從三幅畫面中提煉出具體的做人道理,以嚴謹的邏輯思維加以整理,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
五、【2023·浙江卷·T2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作文示例】
得失之間盡顯人生智慧
李驕
人生在世,有得有失。得到失去,輪回流轉,如同福禍相倚,時為終點,時為起點,時為過程。
倘若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想必會走入樂觀與悲觀兩種極端的結局,終于得到便快樂滿足,最終失去便傷心難過,難免大喜大悲;倘若把得與失看成起點,在得到的開始即刻想到終將有一天會失去,在失去的那一刻立即又要立志未來必須得到,抑或傷春悲秋,抑或疲于奔命。
在我看來,得失之間,行而不輟,是為過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在《偶題》中如是說,寫文章的成敗甘苦得失,惟有自己心里曉得,曾患得患失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圣,在得失之間,選擇了過程。推想歷代文人墨客的文學創作,皆是如此,要不然怎么會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怎能會有“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的斟酌得失的佳句呢?
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無論賽場上的冠軍,還是商場上的贏家,或是職場上的靜英,每個成功者在博得掌聲、笑聲和鮮花的前前后后,無不付出了許許多多的汗水、淚水和艱辛。誠如冰心在《成功的花兒》中所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得從失中來,有失總有得。今天的事業有成,離不開昨天的含辛茹苦;現在的辛勤耕耘,孕育著未來的豐收在望;或許你犧牲的是自我,贏得的確是人心。正所謂:失之桑榆,收之東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曾經十二連勝的中國女排,在最近的世界排球錦標賽中連輸三場,痛苦和唏噓之余,我想,這支暫時失去勝利的年輕隊伍,得到的更多應該是鍛煉和意志力。
得失難兩全,取舍須三思。誠如你渴望金榜題名,就得經受寒窗之苦;你選擇城市的喧囂,就得經得住浮躁和喧嘩;你崇尚獨身主義,就得忍耐孤單之寂。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得失無情,取舍有義。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不可不要人格尊嚴;你可以放棄眼前利益,不可放棄人生追求。不管是選擇北大考古系“冷門專業”的女孩鐘芳蓉,還是被稱為北大數院“韋神”的數學助教韋東奕,他們都在取舍之間選擇了聽從內心的得與失。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得與失的終點與起點,也許才能連綴成人生軌跡的一個個小點,行而不輟,接續過往,得失之間,是為過程。
【解析】本題涉及作文的經典話題“得與失”,以及“過程”還是“終點”的爭論,新意不高,中規中矩。
讀懂材料,分析材料。“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重點要理解“終點”“起點”和“過程”。終點,側重于結束,蓋棺定論,結果;起點,側重于總結經驗,繼續前行,是面向未來,是重新的征程;過程,是重在享受經歷過的事情,是重在體味經歷過的事情。三種對“得與失”的判斷,是三種面對人生的態度。可以談談他們自己的關系,他們之間的優劣,你的選擇,你的看法。寫的深入的話,一定要辯證看待:得與失既是終點,也是起點,也是過程。人生的體會是復雜的,而非單一的。且多談它們之間的關系。審題不難。和題而作。
高考強基加分9--13分,高考填報志愿指導,各種試題分享,想了解請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