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點“文學”討論文學的作文1400字_高三作文
偶爾也去電影院,觀看熱映的“大片”。看的多了,發現一個規律,就是在片頭字幕里,總有這么一行字------本劇由XXX同名小說《XXXX》改編。
票房動則上幾十個億,除去拍攝成本,投資方和導演演員是最大的贏家,自然賺得盆缽滿盈,不知隱藏在聚光燈背后的XX小說的作者XXX獲利分成幾何?或者直接說,文學值多少錢?
從倉頡造字、甲骨文等有文字記載開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加工,便有了詩詞歌賦曲等多種文學樣式,到現在,除了影視,還有戲劇、小品、音樂、繪畫等各種藝術形式,都以文學為藍本,可以這么說,一切藝術形式的源頭是文學。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學是價值連城的。
孔子日:“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并且還強調“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說的就是優秀文學作品的本質,既要有文采,還要和內容緊密結合起來。的確,文學給人的影響在于啟迪人心智,引領人成長,激發人奮進。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文學好像又是可有可無的,不能當飯吃填飽肚子,甚至覺得搞文學的人大多是吃飽了撐的,或是吃不飽飯而大發牢騷的,不僅要說出來,還要寫下來,把自己的苦楚寫下來大肆渲染,語不驚人死不休,達到催人淚下的效果,這樣一來,文學的不值一錢,白紙黑字,就“鐵證”如山了。錢鐘書在《圍城》中寫了一個舞文弄墨的才子董斜川,仕途不順,大師戲謔“文能窮人,所以他官運不好。”這里的“窮”,一指經濟上貧困,二指困厄,走投無路。縱觀古今中外歷史,表面上看好像還真是那么回事。
像屈原,雖貴為楚國皇家血脈,但仍“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終日郁結,作《離騷》抒懷,投江而死。司馬遷家無余貫抵罪,受宮刑而精神恍惚,著《史記》中腸一日九回,汗發背沾衣。杜甫居無定所,無立錐之地,卻以千首詩歌表明心跡:‘“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于孤舟中,于風雨悲凄下度殘年余生。曹雪芹家道中落,憑著頑強的毅力和豐富的文學積淀,寫成鴻篇巨制《紅樓夢》,卻在四十幾歲的壯年,幼子夭亡,貧病而逝。憑《平凡的世界》而第二次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路遙,當從弟弟手中接過拼湊借來的去北京領獎的路費,并被弟弟勸告“不要再獲獎了”的時候,憤憤地罵了一句:“狗日的文學!”壯年暴病身亡。托爾斯泰這位偉大的俄羅斯文學沙皇-生都未曾放棄“對真理和博愛的渴求”,但晚景凄涼,不辨南北,迷失在人來人往的大雪紛飛的火車站。西班牙精神領袖塞萬提斯,一生交織在貧困和戰爭中的漩渦之中,即使在《唐吉坷德》多次出版后,仍然家徒四壁,連尸骸都散落不知東西。
這些偉大的文學家,好像都有-一個共性,死后光芒萬丈,但生前貧病凄慘。其實,也有更多例外的,唐詩宋詞名家多是身居官位,外國文學泰斗,也多是貴族,他們是發自內心真正摯愛文學創作和實踐的。代最典型的魯迅,青年棄醫從文,從現在的視角來說,這個學生如此轉專業,實在讓外人摸不著頭腦,甚至會把他爹氣得從棺材里跳出來罵娘的。好在從教和從政(就職民國教育部)之余搞文學創作,衣食無憂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所以,也保證了“民族魂”的文學創作數量和質量,確是幸事。
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作家的嘔心瀝血之作,閃耀著思想的光芒。沒有文學,就沒有其他藝術形式,就沒有人類歷史,一部文學史,就是一部人類血脈傳承史,人類文明進化史。所以,文學的價值是無窮的,不是用錢能衡量的。
在經濟發展日益繁盛的今天,能靜下心來專注搞文學創作的,人寥寥,那些被市場綁架、被欲望挾持、被時尚裹挾的所謂“作家”“作品”,已經變了味,變了質,是不能稱之為文學的。尤其是時下的網絡寫手,在打電腦上,在剽竊中胡編亂造,--味迎合大眾關于暴力、性、權勢的獵奇心理,就是“偽文學”典型。而像金庸、余秋雨、梁衡等大學教授應該是重振文學的主力軍,至于文學的輝煌,我們不敢奢望,能延續文脈,致力于文學創作,就是萬福了。
我還是覺得,如果我們一味地吃老祖宗留下的老本,沒有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有價值的作品,那么,在百年后,子孫后代還是停留在我們現在的文學層面上,我們就真的有愧列祖列宗,對不起子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