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高考滿分議論文7篇
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想要寫出好的作文,可以多看一些滿分作文,高考滿分議論文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年高考滿分議論文,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歷年高考滿分議論文(精選篇1)
從可為到有為,我們需要理想和信念。
理想是我們前進的目標,為我們指明方向;信念堅定我們的內心,幫助我們始終保持航向,不因沿途的紛擾而迷路。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的革命運動中,他是黨的重要領導者。他開創的偉大事業和留下的思想遺產永遠不可磨滅,他播撒的革命種子已經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李大釗同志光輝的一生,正是因為其具有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在苦難與死亡來臨時,才能毫不畏懼,坦然面對。可見,理想信念之于偉人的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復興偉大的中華民族為己任,奮勇精進,處可為之世,做有為之人。
從可為到有為,我們需要奉獻精神。
要建設偉大的祖國,復興中華民族,我們青年人應該學習老一輩革命家,踏實苦干,奉獻自我,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時代楷模南仁東,在23年時間里,從壯年走到暮年,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雖然南老師沒有能等到它產出科學成果的那一天、沒有能等到他應得的榮譽、獎勵,但我想他離去的時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畢生的事業已經成功了。”如果南仁東沒有獻身祖國科學的奉獻精神,沒有為祖國科學研究奉獻一切的偉大情操,我們怎么會擁有洞徹宇宙的天眼?擁有奉獻精神,才能處可為之世,做有為之人。
從可為到有為,我們需要創新實踐。
前人為我們踩出了小路,我們要開拓進取,把小路拓寬為陽光大路;我們更要創新實踐,走出前人沒有走過的新路。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2020年11月24日,中國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我們之所以能一次次從無到有,從落后到趕超,正是因為不斷實踐,不斷創新。只有不斷的創新實踐,才能讓我們處可為之世,做有為之人。
歷年高考滿分議論文(精選篇2)
孟子有言: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也。現實社會紛繁復雜,年輕人功利主義盛行,職場競爭壓力大,每個人都在“負債前行”。因此,網絡流行語就有了佛系青年、二次元青年等,我們不說詞語好壞,但可發現年輕人仰望星空的眼神愈發空洞無聊,“舉手投足”之間都是些“蠅營狗茍”之事,專注點不在學習、不在于追求正能量的事物了。這些“不可為”之觀念確實不該是我們生活在盛世年代里的有為青年一代所應有所該有。因此,行有為之事,實現人生價值;做有為青年,綻放華麗篇章。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現實中“精致的功利主義”、浮躁的心態蒙蔽了無數年輕人的雙眼,“佛系”“喪系文化”“躺平族”讓我們變得消極頹廢,這些都是不相信“可為”帶來的自我麻痹。但是,在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學子如不有所作為,難不成都要“混吃等死、啃老”嗎?曾記否,國家危亡之際,青年探尋技藝以求救國;曾記否,日寇鐵蹄肆虐華北,青年走上街頭吶喊奔走;曾記否,改革春潮涌動,無數人奮筆疾書,以求與世界接軌。因此,只有摒棄內心“無所作為”的愿望。心中有夢想,腳下才有力量,肩頭更能磨礪,人生才能緊隨奮斗的脈搏熠熠生輝。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做有為青年,當砥礪前行。奮斗,這一詞不僅應在心頭冉冉升起,更應在行動上落到實處。新時代的中國,有很多讓我們學習的榜樣,更是促使我們砥礪前行的動力。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摒棄“不可為”的想法,抵制“不作為”的思想,做新時代的疾行者,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必須要有所作為。試想,我們僅靠夙興夜嘆絕對不能“封狼居胥”,僅靠朝思暮想肯定不能“王師北定”,僅靠“不可為”,也敵不過在荒漠風沙中,建設西北塞林壩的護林者手上的厚繭;僅靠“不可為”,也敵不過奮斗在科研一線的科學家們,那布滿血絲的雙眼中所透出來的對于報效祖國的赤誠。因此,行可為之事,做有為青年,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使命。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我們要做這粒好種子,去澆筑,去奮斗,去作為,蹚出屬于自己的華麗人生的新路。
有為才有位。中國青年都應該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之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期待我們青年學子乘風破浪,星辰大海,勇往直前。
歷年高考滿分議論文(精選篇3)
筆瀉傾狂、濃墨飛揚、見識過人、字字珠璣”此所描述之人乃文者也;“力如蠻牛、萬夫莫當、粗狂豪邁、舉世無雙”此所描述之人而為武者;這一文一武間,隱含各類人生的理想,而我的理想便是成為一位筆紙相依、揮毫潑墨的作家。酷愛在書海中漫游、在文章中翻騰、在古詞中熏陶;感受只言片語的精辟、欣賞一字一句的風采、體會字里行間的生動;為那些精彩的句段感到欣喜、為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激動……
曾暗暗地自問:“我可以嗎?可以寫出那樣優美的詞句嗎?可以描述出那動人的情節嗎?”于是我便如掘石一般,筆作鎬頭、紙為防護,一點一點,聚沙成石、石成丘、丘成山、山終會成嶺!在寫完一篇篇文章、寫滿一張張草紙、寫完一句句話時,我都曾有過一種模糊、蠢蠢欲動的想法,但最終卻被我的自嘲打消,隨著時間的遷移,我的收獲越來越多,而這也讓那種想法變得清晰、堅定,于是我謹慎地去觸及它,它并無反抗,我終愿將它釋放,而它卻變得愈來愈成熟,在我的心里、在我的意識里、在我的腦海里,攛掇我、嘗試說服我,我想壓抑它,可終無良策,任其做主,終于有一天,它掙脫了我的意識,無法壓制,我只能坦然認同這種想法:我要成為一名作家。成為作家,我便可以用手中的筆來講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文明進程;用桌上的紙來刻畫出每個國家,每個國家的風土人情;用真實的文字來記錄這個社會,這個社會的溫情冷暖……多么美好的憧憬,我沉浸在自己的理想天空,自由翱翔,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因為既然選擇了所要追尋的理想,便不會害怕受傷,因為受傷的灰暗過后,定是理想所發散的曙光!我擁有一份理想,一份自己樂而為之的理想;我保存一份理想,一份自己享受其中的理想;我執著一份理想,一份自己堅持不懈的理想;我實現一份理想,一份自己為之奮斗的理想!
我有一個理想,我想成為作家,一位像冰心那樣寫出真情實感的作家,一位像魯迅那樣不隨世俗的作家,一位像薩特那樣將寫作當成自己終生目標的作家,一位像韓寒那樣將青春刻在文字上的作家,也可以是一位不求名利、普普通通、將理想流轉在筆墨間的作家……
歷年高考滿分議論文(精選篇4)
每個人都有過或大或小的理想,但是又有多少人將自己的理想放飛過呢?其實與其說將理想放飛,不如說將理想變為現實。將放飛的理想變為我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理想,所以才去放飛它。在世界上有一種花,它的開花期是非常慢長的。只有在經歷五年的風吹雨打之后,才會悄然之間的將自己的花朵向世人展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應該放飛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如果想要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的話,是需要付出很多的。但是我們始終要堅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知道這句著名的話成了多少人的人生格言和座右銘,也正是因為這種自強不息的內涵建設,而讓多少迷茫的人重新鼓舞自己的信心勇氣繼續去完成自己的目標。在我小的時候,我曾經學習過一篇課文,課文的名字叫做二泉映月。里面主要講述了一位盲人作曲家的故事,沒錯就是一位盲人作曲家。我相信很多人一旦說起音樂家,盲人這些關鍵字眼的話,第一印象就是外國的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貝多芬的確是享譽世界的著名音樂家,但是在我們國家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盲人音樂家,他就是阿炳。主要是因為阿丙演奏的是我們國家的民族音樂,他的樂器是二胡,所以在知名度方面是遠遠比不上貝多芬的,但是他們的相同的特點都鑄就了一個偉大的人格。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想要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放飛理想的話,那么必須經歷一番艱難的時期。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就在經歷艱難困苦五之后才可以完成自己的理想。說起我國著名的軍事家,許多人的腦海里都會浮現出很多的人物。但如果說里面命運比較悲慘的人,我想孫臏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封,并在他才華剛剛露出涂腳的時候,就被自己的同門師兄龐涓害得挖去自己的膝骨。從此之后就成為一個只能在輪椅上行動的人,如果不是因為他人的幫助,那么自己也不可能艱難地逃到齊國。在逃亡之后他得到了一位大臣的重用,并且憑借自己的智慧擊敗了龐涓。留下了一篇流傳千古的兵書。孫臏在遭受磨難之后依然能夠不懼困難的為了完成自己當初的夢想而前進,那么我們也應該向他學習,放飛自己的理想。
歷年高考滿分議論文(精選篇5)
俗話說:“人無志而不立”一個人假若沒有遠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理想是我們奮斗前進,勇于創新的動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燈,理想是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
山溪的理想是大海,囚鳥的理想是藍天,樹木的理想是大地,雄鷹的理想是飛上更高的藍天,海燕的理想是穿越茫茫的海面。而我的理想,雖不及別人的理想有多偉大,但在我心中是我最向往的理想了——當一位可以拿最佳導演獎的導演,其實,我的理想有“千萬個”,比如當法醫啊,當偵探啊,當旅行家啊,當演員……
但最令我心動的也只有導演了,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看了一部電影《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電影我很喜歡,因為這部電影打動了我,起初,是同學推薦我看的,我在寒假的時候看了,半夜三更,哭的跟個傻子一樣,看完了電影版,去看了書版的,原本抱著希望劇情快樂一點去的,沒想到書版的更悲傷,看完了書后,我知道了,導演是要把一些東西,通過電影委婉的表達出來,讓人自行體會其中的含義。其次,是因為自己喜歡的人,令自己難忘的事,身邊人的有趣事拍成一個又一個電影,留作紀念,等到十幾年后,等再拿出來看,就會讓人很懷念了。
我做了一個夢,有一天,我成為了一位著名的導演,站在領獎臺上,說著獲獎感言,看著一個又一個對演藝事業充滿了向往的人被中國熟知,被全世界熟知,我就心滿意足的笑了。
曾經,我常常求著媽媽陪我去看剛上映的電影,去看他們好的采景地點,我有時也會讓文科生的姐姐幫我寫幾個小片段,然后找到幾個朋友,拍成一個微電影,發到了家庭群,受到了七大姑八大姨的一致好評,我的心對導演更加堅定了!今后,我會努力學習,去看一些著名導演的電影,去看幕后采訪,多學習他們是如何處理一些小細節;還要去各式各樣的影視地點,看他們是如何處理矛盾和突發情況的。除了這些,我還要努力學好各科,考上中戲,讓所有人都認識我!就像張藝興的微博名一樣,一定會努力努力再努力的!
有人說,人生猶如大海上的一葉小舟,那么毫無疑問,理想就是我們前進路上的路燈。有了這盞燈,我們就不會迷路,不會氣餒,堅定果斷的向前,最終才會乘風破浪,直達成功的彼岸!
歷年高考滿分議論文(精選篇6)
人生是一條多岔的道路,太多太多的方向,太多太多的追求,于是便有墜落深淵的悔恨、迷失道路的悲愁;人生是寬闊的大海,太多太多的航向,太多太多的選擇,于是便有驚濤駭浪的危險、擱淺沙灘的煩憂。
面對多重的選擇,面對莫測的人生,有人躑躅不前,有人痛苦萬分,卻有更多的人仰天長嘯,義無反顧,“留得青氣滿人間。”
汨羅江畔,走出了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然后化作歷史長河中一朵不朽的浪花。
晚花溪旁,屹立著杜甫:“窮年憂黎民,嘆息腸內熱。”
從歌舞融融的梨園里,李白飄然而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面對兇狠的反動派,魯迅奮筆疾書:“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人生的抉擇重于泰山,而他們卻選得從容,選得坦然。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有對國家、對人民、對正義、對真理的不屈的信念,堅定的理想。道路便在他們面前,一覽無余地展開。
懷著對信義的向往,孟子選擇了“舍生取義”;懷著對真理的追求,布魯諾選擇了“烈火中永生”;懷著對事業的執著,居里夫人選擇了“把美麗和生命奉獻給不朽的科學”;懷著對愛情的憧憬,林黛玉選擇了“冷月葬花魂”的清高……
汪國真在《熱愛生命》中寫道:“如果你選擇了遠方,那么便只顧風雨兼程;如果你選擇了地平線,那么留給世界的便只有背影。”因為要實現報國的理想,革命者堅定地選擇了“視死如歸”,為要保持自身的高潔和不屈,許多文人墨客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寂寞。歷史微笑著證明:這由理想做出的選擇崇高而又不朽。
理想是風,牽引著生命的小船到達成功的彼岸;理想是雨,滋潤著人生的大樹結出累累碩果;理想是路標,指引著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做出無愧于我心的選擇。
如果你選擇了高山,那么便無愧地做其中一塊堅硬的巖石;如果你選擇了海洋,那么便無愧地做其中一朵潔白的浪花;如果你選擇了藍天,那么便無愧地做一片飄逸的白云;如果你選擇了森林,那么便無愧地做其中一片鮮嫩的綠葉。選擇理想,開拓屬于自己的藍天,就會織出大放異彩的流霞一片。
歷年高考滿分議論文(精選篇7)
在天空還未放亮的時候,一個人牽著馬,走在人煙稀少的小路上。這個人正在想的和當時的時間完全不一樣。周圍是一片寂靜,而他的心中卻如盛夏一般炎熱,心中是那樣的激動與興奮,那樣的期待與焦急。在與路人的交談之中,他得知了自己前進的方向,而那終點,便是他朝思暮想的地方—他的故鄉,他的家。
他就是東晉時期的隱士,被后世成為靖節先生的陶淵明。
陶淵明因為“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返回家鄉。“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這是陶淵明的心聲。是啊,陶淵明就是陶淵明,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有自己的思想,決不會去做自己認為不正確的事。“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醒悟了,自己既然改變不了什么,那么,干脆棄官回鄉好了。他為了自己的心而擺脫了包袱,這樣做他覺得心中無比快樂,這就足夠了。
陶淵明牽著馬,回到了讓自己時時刻刻思念著的故鄉。他站在村口,望著自家的房子,這時,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那無比興奮的感覺了,向著自己的家大步的狂奔。他的孩子早已在門口等候多時了。陶淵明回到家中,看到自己最喜愛的菊花仍在綻放,屋內,妻子為自己斟滿了酒,他欣慰的開懷暢飲。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陶淵明他深知,住在自己的小屋里反而更容易安適,他深知,田園才是能帶給他快樂的地方,他深知,隱居在此才是他最終的歸宿。“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這便是釋然的陶淵明。他寧可當一個普普通通、碌碌無為的在天地間耕耘的農民,也不愿做一個違背自己的良心,為了自己一口飯就向人屈膝的奴才。
這便是陶淵明的氣節。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顯然,縱然是有著超脫生死的曠世樂觀,陶淵明也是有著他自己的無奈的,當初他做官,一是為了糊口,二是為了可以替百姓做些好事,而殘酷的現實卻讓他大失所望。陶淵明在黑暗中清醒了,他回到了屬于自己的地方—田園,做了一名隱士,一名讓后世稱贊的,有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的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