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班數學教案比較高矮 小班數學教案《認識前后》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小班數學教案比較高矮 小班數學教案《認識前后》篇一
認讀數字、點數、5以內數的按物計數和按數取物、比較5以內數的多少、形成。
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圖形分類。
早晨、中午、晚上、白天、黑夜。
認識里外
(1)認讀數字:
在室內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設置數字版面(比如說:1象鉛筆細又長,2象小鴨水中游……);
在生活當中可以讓幼兒通過車牌號、樓房號、門牌號、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遙控器上面的數字等讓幼兒來認讀數字。
(2)點數:
幼兒對10以內的口頭數數一般困難不大,但多半帶有“順口溜”的性質。當我們要求幼兒按實物點數時,大多數幼兒就不能準確地按實物數數了。產生了手口不能正確配合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不能一一對應地數。所以我們在教學當中主要是引導幼兒按實物一一對應手口一致地點數。比如:(出示3個蘋果,讓幼兒點一個蘋果數一個數);另外,一些幼兒往往會按實物一個一個順著數,但卻不知道最后一個實物的數目便是該物的總數,即代表“有幾個”。(在這里順便說一說量詞的使用:一條魚、一把椅子、一張桌子、一個蘋果、一塊餅干……比如說有5個蘋果,讓孩子點數1、2、3、4、5一共有5個蘋果)
在生活中:
①分水果時,讓幼兒點數一下水果的個;幼兒站隊時,讓幼兒手口一致地點數本班幼兒男孩有幾個?女孩有幾個?分組游戲時,讓幼兒點數每一組的幼兒人數。
②在家可以點數一下家中有幾口人等。
(3)5以內數的按物計數和按數取物:
上學期我們學到的“1”和“許多”的認識,多教幼兒看到一個物體或一堆物體時,會自然地說出一個或許多,但并不理解其中的關系。在自然數中,一是一個基本的元素,其它任何一個元素都是多個1合成起來的。而“1”是“許多”中的一個,在這一點上既滲透了集合論的思想,也存在著分析、綜合這兩個密切的相關的部分。這一環的教學,將直接影響今后的計數學習。因此。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通過多次的教學及日常生活中的練習、游戲,使幼兒全部掌握了多數這個概念。在教學中,特別強調了將一個、一個物體組成許多,成為一個整體,再將這個整體分為一個一個的。(也就說一個一個合起來是“許多”,“許多”可以分成一個一個的)
小班下學期幼兒經過一學期的學習與訓練,已經能手口一致點數4以內的實物,并能說出總數。根據幼兒計數能力發展的順序,在幼兒熟練點數的基礎上,練習按數取物。在教學過程中:
①老師可說出某個數字讓幼兒取出與數字對應的物品;
②出示某一個數字,讓幼兒說出這個數字并根據這個數字去取與數字相對應的實物。比如:出示數字4,幼兒可迅速拿出4個積木等。
(4)比較5以內數的多少與形成:
比較多、少、一樣多,是小班科學活動感知集合類的內容,而比較多、少、一樣多也是平時生活中經常運用到的,如何更好的讓孩子掌握和學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一樣多。小班的`年齡比較小,好玩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所以讓孩子在游戲中玩中學、學中玩。例如:蓋瓶蓋(可以提供數量不等的瓶子與瓶蓋,讓孩子在一一對應的基礎上理解多少、一樣多。喂小動物等),在這個基礎上讓孩子進一步了解物品、時間等。
另外,由于小班孩子年齡小,常會因物體的大小和排列形式不同常常會影響幼兒對數的認識,如認為排得開的物體數量就多些,即使學習了“3”和“3”是一樣多的以后,也會出現此現象,所以我們應常用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的物體進行教學,讓幼兒比較,培養他們的目測能力,使他們逐漸地不受其它因素影響,知道物體不論大小、排列、所占空間面積的多少,只要數一數就知道,從而達到數的守恒。在幼兒了解了一樣多的基礎上,引導幼兒了解數的形成及其意義。比如:1個蘋果添上1個蘋果,是幾個蘋果?(1添上1是2),再添上一個蘋果是幾個蘋果(2添上1是3)等,讓幼兒了解1個數添上1形成下一個數字。同時讓幼兒了解數的意義:例如數字2,2代表任何數量是2的物體,如2可以代表2個娃娃、2個皮球、2棵樹、2朵花等。
(5)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圖形分類
小班幼兒常把幾何圖形當成玩具,他們總在“做”與“玩”的過程中把這些幾何圖形和自己所熟悉的東西聯系在一起,并且給它們取上自己所熟悉物體的名稱,如圓餅干、方手絹等。因此,教小班幼兒認識幾何圖形就要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材料,在實際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概念的感性經驗。在讓幼兒操作的過程中,老師可引導幼兒感知、了解圖形的特征(如正方形有四個角、四條邊;它們的角一樣大、邊一樣長)。
圖形分類:(一級分類、二級分類)
在生活當中進行隨機教育讓幼兒看一看門、窗、電視、桌子、板凳都是什么形狀的。
(6)早晨、中午、晚上、白天、黑夜:
隨機教育:時間與空間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幼兒不好理解。但是要讓幼兒知道早晨、中午、白天、晚上和黑夜,并能正確排序。早晨來到幼兒園;中午在幼兒園里吃飯、睡午覺;中午都做什么了;白天我們上幼兒園;晚上家人在一起看電視;黑夜人們都進入了夢鄉。
(7)認識里外:
隨機教育:屋子里面有什么,屋子外面有什么;玩玩具的時候教師引導幼兒玩完玩具將玩具放回籃子里面或者櫥子里面;延伸到衣服里面穿著什么?鞋子里面是什么等。
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為整節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教學活動的內容,并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么容易。
小班數學教案比較高矮 小班數學教案《認識前后》篇二
引導幼兒能發現物體的排列規律,知道接下去該鋪什么
小房子圖片(3張),小動物圖片(兔子、熊、刺猬),幼兒操作卡片以及各種圖形,地板塊
1、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出課題森林里住著3只小動物,他們呀非常非常的貪玩,每次一跑出去玩就不知道回家了,每次他們媽媽都是東找西找的,有好幾次都急的哭了,可是這3只小動物啊,還是不知道改正這個錯誤、有一天,他們又跑出去玩了,到了晚上還是沒回家,他們的媽媽又著急又生氣,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們,這件事情啊,被森林里面的智慧爺爺知道了,非常生氣,于是,智慧爺爺就告訴了這3只小動物,“你們不聽媽媽的話,每次出去玩都不知道回家,你們做錯了事情,還不知道悔改,那就要受到懲罰了,我已經把你們回家的路給沒收了,每條路只留了前面幾塊磚,除非你們找出規律并且正確的剩下的'磚鋪對了,才能再回到家里"3個小動物一聽,就嗷嗷大哭起來,這可怎么辦啊,后悔自己沒有聽媽媽的話早點回家,他們呀就做在一起想啊想啊,想怎么把回家的路鋪好,聰明的小兔子想啊想,想啊想,終于想出來了,找出了規律并且把磚鋪好了,可是小熊和小刺猬傷透了腦筋也想不出來,一直在嗷嗷的哭著,他們哭著哭著就走到了我們小二班,小熊和小刺猬一想,小二班的小朋友都是非常聰明的,就想請你們來幫幫他們回到家,小朋友愿意幫忙嗎?
1、啟發幼兒觀察小路,并發現小路的排列規律
①請幼兒觀察小兔鋪的小路,讓幼兒討論其規律是什么(發現磚是一個紅的,一個黃的排列規律)
②再請幼兒集體幫助小熊鋪路、先觀察:顏色一樣,形狀不同的排列,討論一下后面應該怎么排,請幼兒討論,并且集體說出來(如果小熊的路鋪對了,就把小熊換成微笑的,如果不對,還掛著哭著的小熊)
2、請幼兒操作幫助小刺猬回家(每個小朋友發一個操作卡)(水彩筆)
①教師指導
②請幼兒說出你是怎么鋪的、
老師小結:觀察前面是怎么鋪的,后面的要和前面的一樣鋪下去、
結束部分:集體游戲:鋪路玩法:請兩個小朋友出來比賽,看誰鋪的又快又好(游戲可玩n次)
小班數學教案比較高矮 小班數學教案《認識前后》篇三
認識正方形與三角形。
1、 兒歌《快樂小魚》;
2、 用三角形、圓形、正方形拼成的小魚圖形;
3、 待涂色圖形;
4、 蠟筆;手帕;音樂磁帶。
5、 場地上劃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區域。
一、 教師拼小魚圖形,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變出了什么?它們是用什么形狀拼出來的?
二、 出示正方形手帕,引導幼兒將其變成三角形。
幼兒人手一塊手帕,操作一下。
三、 引導幼兒重點觀察三角形,說說它是什么樣的。
四、 游戲《快樂小魚》。
1、 幼兒念兒歌,做動作。
2、 老師念:“游到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池塘里”,幼兒游向相應的區域,并做小魚的動作。
3、 一名幼兒當小老師,來發出指令,其他幼兒和老師一起游戲。
五、 欣賞掛圖,你覺得好看嗎?
引導幼兒說出沒有涂色的.是什么形狀。老師與一名幼兒來給它打扮一下。
幼兒分組操作,給小圖中的圓形、三角形、正方形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配樂)。
活動延伸:
幼兒將自己的作品給老師或其他幼兒看,并說說自己給哪些圖形涂了什么顏色。
附:兒歌《快樂小魚》
小魚小魚游呀游,游到小小池塘里。
捉小蟲,吐泡泡,真呀真快樂。
小班數學教案比較高矮 小班數學教案《認識前后》篇四
1、多種感官感知1、2。
2、能從許多物體中取出數量為1、2的物體。
1、積木及各種文具,紙盒子1個,有一面留一個洞,能伸進一只手。
2、每個幼兒1、2點卡各一張。
1、教師將一塊積木放在桌子上,問幼兒:桌子上有幾塊積木?然后手里拿一支鉛筆,問幼兒:我手里的東西和桌子上的積木一樣多嗎?都是多少?教師手里拿兩塊積木,問幼兒:老師手里有幾塊積木?
2、分別出示畫有1個、2個實物的'貼絨圖片,讓幼兒說出其數量,教師將其放在貼絨板上,讓幼兒分別在實物上方貼上相應的點卡。
3、幼兒根據點卡上的圓點數,分別從一堆物體中拿出相應數量的實物。
4、教師敲擊琴鍵1次、2次,幼兒根據發出的聲音次數,舉起相應數量的圓點卡片。
5、游戲:摸一摸,這是多少?事先把長短不一、大小不一的文具和積木放在盒子里,讓幼兒不用眼睛看,從里面摸出1、2件東西,摸好后未拿出來時要說出:所拿物體的名稱、數量和特征,如:我拿的是一塊大(小)積木或一支長(短)的鉛筆。
小班數學教案比較高矮 小班數學教案《認識前后》篇五
圓貼貼
1、認識圓形,運用圓形創作造型
2、發展幼兒想象力及操作能力
1、將各色色紙剪成大大小小的圓,貼在磁鐵黑板上。剪刀、糨糊、圓形貼紙、畫紙、磁鐵、彩色等。
2、幼兒數學用書
(一)以講《愛畫畫的波波的故事》的形式引起興趣
隨著故事情節讓幼兒猜猜波波畫的是什么?“小豬波波畫了好多大大小小的圓,哥哥姐姐看了好久,不知道波波的圓圈是什么,就問波波:“你畫的圓圈是什么呀?”波波說:“這個圓圈里有兩只手,一只長,一只短,從早到晚繞著轉。”哥哥說:“啊,我知道了,是時鐘”,姐姐說:“那這個是什么?”波波說:“它下面還有一條長長的線,要抓好,才不會跑掉”。姐姐說:“喔,是氣球”哥哥姐姐終于知道波波畫什么了。波波又畫了許多圓圈,連肚臍眼的圓都有呢?媽媽說:“波波真是個很棒的畫家”。
(二)運用操作法讓幼兒拼圖
幼兒也當波波,用圓形色紙拼拼貼貼,看可以拼貼出什么造型。完成后請幼兒欣賞作品,鼓勵幼兒說一說自己用圓形拼貼出了什么
(三)帶領幼兒打開《我的.數學》第一頁,啟發幼兒觀察畫面內容,讓幼兒給圓形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再說說圖中還有哪些東西是圓的
(四)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想一想、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圓的。
小班數學教案比較高矮 小班數學教案《認識前后》篇六
孩子們的周末時光總是會在和家長們的露營、野餐中度過,因此孩子們對于野餐也非常的感興趣,在娃娃家的時候孩子們也經常會扮演一些角色,邀請全家人去野餐等等。另外,通過對孩子們日常活動的觀察,孩子們對于圓、正方形、三角形這些基本的圖形特征非常的感興趣,因此結合這兩個孩子的興趣點這個活動就誕生了!
1、愿意參與數學游戲,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2、能夠根據圖形的特征從不同的圖形中找到相應圖形。
3、體驗數學集體游戲的快樂。
4、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物質準備:ppt各形狀餅干圖形經驗準備:前期對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有一定認識。
感知圖形的特征難點:能夠用語言描述出圖形所帶給自己的感受。
1、情景游戲引入內容。
"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米菲兔,這個周末是個好天氣,我們準備去郊游!郊游要帶很多的好吃的對不對?""你能陪我一起去超市把好吃的買回來么?~"
2、回憶,鞏固長方形外部特征"我們來想一下,爸爸想吃的是什么好吃的?""爸爸想吃的長方形餅干是什么樣的?"請你找到長方形的圖形寶寶摸一摸,然后告訴我。
幫助幼兒更加直觀的感受圖形特征,并用幼兒的語言進行描述。
點擊,ppt,對幼兒的答案進行驗證。
3、回憶,鞏固圓形外部特征"我們來想一下,媽媽想吃的是什么好吃的?""媽媽想吃的圓形火腿是什么樣的?"請你找到圓形的圖形寶寶摸一摸,然后告訴我。
幫助幼兒更加直觀的感受圖形特征,并用幼兒的語言進行描述。
點擊,ppt,對幼兒的答案進行驗證。
4、回憶,鞏固三角形外部特征"我米菲兔想吃的是什么好吃的?你還記的么?"它長的.什么樣子?
請你找到三角形的圖形寶寶摸一摸,然后告訴我。
幫助幼兒更加直觀的感受圖形特征,并用幼兒的語言進行描述。
點擊,ppt,對幼兒的答案進行驗證。
5、活動結束,課件播放"你們可真是太棒了,謝謝你們的幫忙,買到了所有要吃的好吃的,為了感謝你們,我也給你們準備了一些好吃的,就藏在你們的身邊,快去找找看!并說一說,他是什么形狀的。"幫助幼兒在吃一吃嘗一嘗的過程中,再次鞏固對圖形的認知與正確命名。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相對于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一系列的游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
小班數學教案比較高矮 小班數學教案《認識前后》篇七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高矮,學習用正確的.方法比較高矮。
2、學習將2~5個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方法進行排序。
3、能積極主動參與操作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操作卡 兩個小朋友 布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師生問好
2、接數、報數游戲
3、激趣,感知高矮
師:老師這有絲巾,你們誰能碰到它?為什么老師能碰到小朋友不能碰到呢?
二、基本部分:
1、猜想,學習比較高矮的方法
師:請你找一位朋友比一比你們兩個誰高誰矮。
2、請兩位幼兒進入教室,女孩站在物體上,用布遮住,請幼兒觀察。
教師小結:原來比高矮的時候,我們要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3、請幼兒進行操作比高矮
(1)評價
(2)請幼兒找相同的卡片進行比較
(3)再次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