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積累 | 優美的漢字、奇妙的對聯
《優美的漢字》
漢字的形體經歷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演變過程。分為古代漢字階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隸書楷書階段(漢代—現代,隸書—楷書)。
隸書
是兩漢時通行的主要字體,筆畫平直,略有波浪起伏,書寫簡便。
草書
形成于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主要用于起草文書和通信,使用連筆,書寫快捷,但難于辨認。
行書
出現在東漢晚期,楷書產生后,逐漸演變成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字體,易書寫,比草書易辨認。
楷書
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字體,一直使用到現在。“楷”有“規則”之意,字形方正嚴整,筆畫平易圓轉,更便于書寫。
漢字是方塊字,有獨體和合體之分。獨體主要是以圖形為基礎發展變化而來的“象形字”“指事字”;合體是以獨體字為基礎而構成的,包括“會意字”“形聲字”。
關于漢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謂“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現代學者認為:六書前四種是構字法,后兩種是用字法。
書法與篆刻為漢字插上了藝術的翅膀,使一個個平實的方塊字靈動起來。
《奇妙的對聯》
對聯也叫“楹聯”“楹帖”“對子”,由駢文和律詩演變而來。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對聯由上聯、下聯組成。字數多少無規定,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對仗的要求是:字數相等,詞形相同,結構相當。平仄協調,要求平仄相異。平聲舒緩,仄聲短促,上聯最后一字必為仄聲,下聯最后一字必為平聲。
對聯為豎行書寫,中間不加標點。張貼時,上聯在右邊,下聯在左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