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民間故事:兩個功力深厚的騙子
原標題:民間故事:兩個功力深厚的騙子
-1-
早年,在福建建陽有一個叫鄧招寶的人,以販賣豬崽為業(yè),買賤賣貴,剛能糊口。
某一日,這鄧招寶販得豬崽4只,裝于兩個籮筐、一擔挑著,往崇安、大安之地去賣,一路深一腳、淺一腳。
也不知道這天是運氣好,還是運氣不好,因為在當走到馬安嶺上、還未抵達目的地時,竟就遇到一個買豬的客戶。
鄧招寶大小算個生意人,謹慎之心還是有的。此時此刻,他當即就盤算起來:“這荒郊野嶺,人跡罕至,還是得小心為上”……
于是,他就問買豬者:“請問家住何方,為何會在此同我買豬崽”?買豬者說:“前邊馬安坪便是”。
鄧招寶聽后,覺著不遠,說道:“既是這樣,我同你一道去你家,做這樁買賣”。可買豬者卻說:“我這正準備去趟縣城,你是這,先讓我看看豬崽,如果看上,咱們再一道去未遲,倘不行,那我也就直接去縣城里了”。
鄧招寶一聽,覺得此話沒有毛病,于是就從籮筐中拎出一只,交于買豬者。買豬者接過之后,抓著豬尾巴,放于地上,仔細觀看……可看著看著,竟故意一松手,讓豬跑脫,然后假裝很緊張,意欲逮回來。而表面上是逮,實際上卻是驅(qū):原地跺腳、大聲呼喊,同時從地上撿著石塊驅(qū)打……豬崽漸行漸遠……
好一會兒后,鄧招寶方才反應(yīng)過來,急急去逮。這買豬者見鄧招寶跑開,趕緊從一個籠子里拿出另一只豬,又一腳踢倒另一個籠子,讓另外兩只豬也跑出來,自己攜一豬也拔腿就跑。
追出去的鄧招寶此時才真正看開了口子,可已然無暇顧及,既想追那騙子,又擔心另外三只豬跑丟,最終只能無奈地棄小保大,眼睜睜地看其逃脫。而還好幸運的是,另外三只豬均已追回,但還是恨恨而去。
-2-
福建的城西驛站距建溪陸路約60里,不長不短,但走起來還著實費事兒;這條路上,人也不多不少,陸陸續(xù)續(xù)總有客商在走。也總有人不想走……于是,抬轎業(yè)便在此處應(yīng)運而生。
經(jīng)年累月,抬轎市場價也漸漸出來了:一般情況下抬一次一錢六分,遇淡季則可跌至一錢到一錢二分,遇趕考等旺季,則可漲至兩錢到兩錢四分。
其實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往來客商也都能接受,關(guān)鍵是這抬轎夫商業(yè)道德已然缺失,因為要想乘轎,就得先付款,而客人付款之后,這些人便就開始各種欺宰,每抬五里就得讓客人下來走上二三里;每遇小坡不好抬,客人也得下來;更夸張的是,這些人往往抬上個二十里左右,便將客人以極低的價格再“轉(zhuǎn)賣”他人。而“轉(zhuǎn)買”者的服務(wù)態(tài)度如何?自是不難想象……
于是,客人要想一路舒服,那就只能一路加錢。當然所謂的舒服,也只能停留于身體層面。
對于這種現(xiàn)象,一般人也就得過且過,畢竟只是偶爾乘之,就好比今天我們在某些火車站、某些旅游景點被宰之后,也往往不去深究,只是在內(nèi)心深處問候一下這些人、或這些地方的人的老母……
再當然,這條路上的乘客也有一些特別的人。比如有一小官,因公事、私事,常需從此路經(jīng)過,而在被宰幾次之后,其就有心思“回報”一下這些人。
某一日早晨,小官又要回縣城里,在出發(fā)之前,他先取來紙筆,在一張紙上題了一首嘲弄詩,又將兩把破掃帚柄裁齊,并用錦紙精心包裝了一番,使得看起來像兩匹緞子。
就這樣,小官帶著這些東西來到轎夫集中候客處。未出所料,轎夫爭相拉客,這時,小官便開口說道:“我今日回家有急事要辦,走的著急,未帶現(xiàn)銀,不過到家之后,可以支付二錢,并管今晚、明早酒飯,你們誰如果能接受這不預付并且不‘轉(zhuǎn)賣’的條件,咱們現(xiàn)在便可上路”……
因生意畢竟也不太好做,況這價格合適,所以就有兩人愿意接單,于是啟程,而那小官又刻意地將兩匹“緞子”系在轎子上。
快到下午時分,也快到了小官的家,而小官的家附近有寄信地方,所以在抵達此處時,小官便讓二人停下稍等,自己去寄一封信,片刻就歸,“緞子”權(quán)當?shù)盅何铮擞谑且膊灰伞?/p>
可一頓飯功夫過去,那小官還是未歸,二人于是就商量,快特么不等了,恰好這有兩匹緞子,遠值兩錢,人拿一匹,速速離去得了。
于是,疾去。
此時的小官,其實壓根兒不是去寄信,而是抄小道早已回家。那兩個抬轎夫也因做賊心虛,一路狂奔,半夜時分也已返程。這時,其中一人提議,緞有兩匹,各拿一匹,各回各家。但令一人卻說,還是拆開看一下為好,如果兩匹質(zhì)量不同,咱們互相也貼補一下差價。
于是,二人小心翼翼地拆開包裝,可一層層的錦紙包裹著的,竟是兩把破掃帚柄,兩人當時就差點氣暈,旋即破口大罵:“這特么是黑吃黑呀”!而兩人略冷靜下來后,才發(fā)現(xiàn)包裹在錦紙內(nèi)的還有一封書信,于是急急拆開,拆開的信封內(nèi)卻寫著短短的四行字:
轎夫常騙人,今也被我騙;若非兩帚柄,險失兩匹緞。
兩人幾乎就要吐血。
但畢竟因為理虧,所以也只能受著,受自己白出的力,受同行笑掉的大牙。
而那小官也不是吃素的主,三天之后,在路過轎夫候客處時,主動上去跟轎夫們說有兩人三天前拿走了自己的兩匹“緞”,轎夫們則笑著說:“你也不必要你的緞了,轎夫也不會要你的錢”……
-3-
準確地說,該文的標題不精確,精確一點來說的話應(yīng)該是,一個功力深厚的騙子、另一個功力深厚的“騙子”。兩人一個即興發(fā)揮,一個完美地“以牙還牙”,一個讓人深惡痛絕,一個讓人拍手叫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