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人愛“短工”-社會
“短工”一直被認為是體力勞動者的“專利”,但這種情況近年來有了改觀。目前我們的職場上出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一大批具有各類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及在職白領人員加入了“短工”隊伍,他們在書面翻譯、口譯、家教、樂器教練、市場調查等職業中都留下了身影。
興趣“短工”薪資普遍較高
“短工”有三大特征:第一,按小時計算收入,個人可靈活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第二,可身兼數職,在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場所轉換職業角色。第三,個人興趣和賺錢可“完美結合”。
李曉麗是公司一名職員,每個星期六或星期天她都會到舞蹈培訓中心當舞蹈助教,每月可以拿到800元工資。
“大學我的專業是舞蹈,畢業后,我發現這個專業就業形勢不怎么樣,便進了企業做文員。我喜歡舞蹈。每周打點‘短工’,收入可觀,還可以滿足自己的興趣,何樂而不為呢?”李曉麗說。
健身教練賀驥之前在一家健身房任教練,屬于“月光一族”,之后他做起了“短工”—“我家里并不需要我來掙錢養活,主要是喜歡健身行業。現在我基本上就是給客戶上門服務,指導健身,最低300元一小時,做這種‘短工’感覺還不錯。”
目前,賀驥每周都會有四五個客戶,每月收入4000元以上。雖然只是打“短工”,但是收入高出做全職教練時的收入。
市場需求刺激“短工”繁榮
當前社會,年輕人追求婚禮的個性化和創意,在巨大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婚慶服務人員的市場需求量自然“水漲船高”。
陳彪是婚慶店的一名專職司儀,在行業內混跡數年,頗有成就。業余時間,他也會去別的公司做客串司儀。
“我常常給別人打短工,主持一場婚禮的收入最低800元,主要是看婚禮的規模和客人的要求。而一些大型的活動,主持一場收入從1200元到1600元不等,有時候,表現不錯,顧客還會給一定的紅包作為獎勵。”陳彪向記者介紹道。
在“假日短工族”中,有一支龐大的家教隊伍。去年大學畢業的張麗萍進入一所私立中學,她所教的學生大多是自己學校的,一個小時收費50元,一周兩天,每天至少兩個小時,一個月就能掙1000元。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幾家家教機構準備聘請她做代課老師,她掙的錢當然也會越來越多。“現在除了工資獎金外,加上自己做家教掙來的錢,一個月能有五六千元收入。”張麗萍高興地說,“雖然很累,但在這個充滿誘惑的城市,你不想累都不行。”
“短工”主陣地集中于服務行業
從各大人才市場了解到,目前“短工”的主陣地為服務行業,諸如婚慶、禮儀、書面翻譯、口譯、家教、樂器教練、市場調查、舞蹈等等行業。
據調查顯示,目前市場上樂器家教每小時收入為100-150元,大學生家教每小時25-50元,電腦入門培訓每小時60-80元,婚慶司儀每場800—1200元不等,而對于技術性要求比較強的工作,待遇也各不相同。不同的非全日制就業領域,從業人員的學歷、年齡等劃分標志明顯,就業門檻差別較大。一般來說,餐飲、零售、家政等非全職用工“大戶”,對勞動者技能和學歷要求均不高,就業門檻較低;翻譯、家教、兼職教師等非全日制就業領域,對勞動者文化程度和技能要求較高。翻譯、素質教育等非全日制就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者近90%,從業人員平均年齡34歲;而健身、演藝、婚慶、市場推廣等行業則以年輕人居多,從業人員平均年齡不足30歲。
此外,高薪“短工”人群主要從事專業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如翻譯類兼職人員比例高達81。7%,健身類達到61。6%。同聲傳譯、財務、婚慶司儀、語言培訓、家教等行業收入普遍較高。其中,同聲傳譯的薪金是按照小時和分鐘來算的,現在的價碼平均是每小時2000元,位列“短工”職業收入排行榜的首位。
“短工一族”成為新鮮人鐘愛
“蜻蜓點水新一代”是時下人們對“短工族”的形象比喻。隨著一群特殊的“新人短工族”悄然壯大,他們以各自特有的就業理念及生活方式,向傳統的就業觀念挑戰。
這支隊伍里年輕女性居多,她們大多條件優越,年齡在18~28歲之間,相貌氣質俱佳,學歷在大專以上,從事文秘、行政助理、辦公室管理等工作。
從事編輯出版的張慧,本職工作是美術編輯,每周工作的時間比較固定。“其實我的工作時間很規律,忙的時候經常加班到很晚的時間,但是空閑的時候也比較多。”張慧回想打“短工”的經歷時說:“一年前,我幫一個朋友設計點東西,被他的老板看中,還拿到了1000元的報酬。現在,我經常去主動聯系一些業務,在業余時間做。”
提醒:“短工”個人權益易受侵害
目前,“短工”從業者大多是通過熟人介紹等方式來尋找工作機會,渠道過于狹窄,“短工”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比較松散,個人權益容易遭到侵害。在法律上,也存在著雙重勞動關系如何認定等一些法律上尚未作出認定的空白地帶。
勞動部門人士提醒勞動者,盡管是“短工”,也一定不要忘記簽定勞動合同,并在合同上注明工作時間、待遇、工資等,遇到侵權事件,一定要保留證據,并及時向勞動保障部門舉報,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
同時調查也發現,在利益的驅使下,各種各樣的中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很多生活網站上發現,各式各樣的招聘信息充斥著頁面,多數中介打著某某公司名義發布招聘信息,其中不乏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
建議:打“短工”,一看資質二要提高警惕
“短工一族”成為職場時尚弄潮兒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消極因素。如何看待“短工”現象?如何正確規避“短工”帶來的潛在不利影響?
一、找工作的時候,一定要看準招聘方的資質(主要包括人事局的批文、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招聘人員的身份證件、介紹信和相關證明)。切不可輕易將個人簡歷投遞出去,避免造成個人信息的外漏,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二、正規的招聘企業不會向應聘者收取任何費用,對于要求交納一定費用的企業和中介切莫相信。通常的情況是交納費用后便讓求職者等通知,或者以從網站上搜集的信息來搪塞求職者。
三、鑒于目前“短工一族”大多數為女性,而女性求職者面臨的危險要比男性高,建議廣大的女性求職者在應聘前要搞清楚面試的地點,切不可去賓館或者偏僻地點應聘。在娛樂場所做短工,不可輕易接受他人禮品和財物,切記“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