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老板吳清友:精明之后更浪漫-人生
這幾天一直在看朋友圈和媒體對誠品創始人吳清友的評論。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為心臟病去世后,人們都在贊美他關于善心、尊重人、不計較商業得失的人格和道義。
人們被情懷打動,幾乎沒有人在說他對“精明”的重視。
吳清友被廣泛引用的話是:沒有商業,誠品活不下去,沒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
其實這是兩句話,但大多數人都只看到了后一句。
你可能不知道他還說過另一段話:“不但要浪漫,還要精明。學會精明之后,可以更浪漫。”
他很浪漫,但那是因為他的精明保護著浪漫。如果你只關注他的善意,你就可能忽視他是個商業高手。
他一直表示自己通過炒房賺的錢讓他羞愧,但那筆錢讓他開始了誠品的事業。
你可能會忽視,他對運營數字極為敏感,他可以在前一年的十月就估算出公司第二年的收入。
你可能會忽視另一些東西,誠品幾乎在所有涉足的領域都獲得商業成功:誠品音樂館、誠品電影院、誠品小劇場、誠品文創園……
一個只有道義力量的人做不到這些。一個精明的商人才能做到。
我們總結了藏在吳清友情懷之后的東西。沒有再強調他的道義和愛心。
不是因為那不重要。而是因為那不完整。如果沒有商業的最終成功,誠品書店很可能不會堅持到現在,也傳遞不了這么多愛心。
1。誠品書店
根本不是靠書店活下來的
去過誠品的人都知道。誠品不只有書店。它像百貨公司那么大。
比如誠品總店,是一整棟商業地產,其中有餐廳、服裝品牌、劇場、文創商店,書店是其中的幾層。誠品的圖書銷售只占收入的30%左右,而且并不盈利。
真正盈利的部分有兩個:影像制品等周邊和地產租售。
誠品生活松煙店,就更像是一個百貨商場了。在四層的空間里,除書店、誠品電影院和誠品表演廳之外,還有設計師工作室、家居店、花藝店,納入了上百個微型品牌和新銳設計師的創意作品。這里被CNN評選為全球最酷14家百貨公司之一,有不少觀光客,按圖索驥來誠品松煙店朝圣。
在蘇州開設書店后,他們推出了首個地產項目“誠品居所”,有接近300戶房源,均價是38000元/平方米,在蘇州可以算是高檔豪宅級別。
2。誠品就是地標
誠品非常善于打造城市地標。
誠品敢用最貴的地段。總店信義誠品在臺北市政府旁邊,離101大樓不遠,是一整棟地產;敦南店開在臺北東區,是臺北最貴的商業地段。
2008年,誠品在臺中建立了一座被植物包圍的大樓。動用了建筑、結構、景觀、植物等各界專家,將約14萬棵綠植栽上墻面,并配備了完整的澆灌系統(6000支滴管、3000米長的水管和上百個噴頭)。
這棟商業大樓叫勤美誠品綠園道。其中有書店、時髦餐廳、咖啡廳和各種服裝品牌。城市里的居民會去逛街、散步,是臺中市的地標之一。外地游客會把它列為必去景點。
品牌本身也是臺灣文化地標。每年有1200萬觀光客去誠品參觀購物,它被列為來臺必游十大景點之一,跟阿里山、日月潭并列。
3。說誠品改變了臺灣人的生活,
一點都不夸張
有雜志票選“十年間改變臺灣人生活的十件事情”,誠品書店是其中之一,也是入選的唯一一家企業(其他的九項比如:咖啡文化、便利生活、捷運系統、越來越藝術、信仰健康等)。
臺灣居民總能去逛逛,不一定為了看書。
在人流量巨大的臺北車站,有家便利店大小的開放性誠品書店,來往的乘客在其中穿梭,誠品還開設了臺大醫院店和高雄醫學院店。吳清友說:“我看到病人在我們賣簡餐的地方吃一碗熱騰騰的面,跟他在購物中心吃一碗面的感動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凌晨去24小時營業的敦南誠品店,總會看到有人趴在桌子上休息。吳清友開設它的初衷是:心靈也需要24小時便利性。
4。誠品幾乎可以承包
你全部的文化生活
除了書店,誠品有自己的畫廊、音樂廳、電影院、小劇場等。
誠品的很多店都附設了音樂館,種類非常全,包括很多進口的獨立廠牌唱片,還專門開設了一家黑膠主題音樂館。
誠品畫廊是臺灣慘淡藝術市場中“大爆冷門的黑馬”。比如2009年推出《蔡國強泡美術館》個展,參觀人數超過22萬人,創下臺灣當代藝術展覽史上參觀人次的紀錄。
誠品的電影院和表演廳被稱作“臺灣電影盛事的主要發生地。”戛納的片子你可以迅速在誠品電影院看到。
5。用心的細節
創始人吳清友非常重視“用心的感覺”,幾乎到了追求完美的程度。
生活細節中,下屬交到他手中的電腦報表紙,得整齊地把邊撕掉,他習慣訂書針要訂在紙張右上方,方便別人翻閱。
誠品的設計師說:“吳先生很仔細,設計圖要修到他滿意,包括走道寬度、放多少書,甚至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都在他的考量中。”
誠品的公共座位保持400個以上,盡量用木地板,尤其開在大學的誠品,不會選擇光亮的大理石。燈光要溫暖、適宜閱讀,店員結賬時,會在柜臺后恭敬地雙手遞書給顧客。
“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完美的目標,但至少表達了我們對服務的態度和對生命的態度。”
對細節的重視,就是對氣氛的重視。很多人喜歡在誠品待一整天,氣氛是誠品提供的附加值。
誠品不做折扣戰,而是豐富書的種類,營造空間氛圍。到后來,同樣一筆交易,誠品會獲得比同行高30%的利潤。
6。有人說,在誠品之前,
臺灣這座城市沒有美學
很多去過誠品的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誠品真美。
吳清友非常重視“美感”。他本人對建筑和藝術感興趣,誠品在臺灣的50家門店都長得不一樣,每一家前期都會在空間設計、材料上花很多錢和精力。
誠品的店面設計甚至會成為學校案例。有人說吳清友留下的最大遺產是:讓誠品成了民眾美學教育的課堂。
品位、書店的美感、差異化服務,同時也成就了誠品的“敢貴”。
7。吳清友的信念:誠品萬歲
這兩天,很多人都在討論吳清友的情懷。與其說是情懷,他的朋友、香港專欄作家馬家輝的評價更準確:意志力、勇氣、思慮周到。
很多跟吳清友接觸過的人形容他:非常熱情。他對事業的熱情絕不是輕飄飄的文藝向往,支撐他把誠品運營成亞洲最著名的文創品牌的,也絕不只是聰明和良好的商業邏輯。信念在其中必不司少。
關于他對誠品的信念,有個小細節:2023年,吳清友又去香港動過一次心臟大手術,再度與死神交手。當時他的女兒吳旻潔已接管誠品,她回憶:“動刀麻醉20小時,藥效退后他醒來,醫生要了解他是否意識清楚。他拿起筆,寫下‘誠品萬歲’。”
“當時媽媽看了說:還是沒變,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