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旅游比干活還累-社會
最近,我有一位朋友參加美國“深度黃石—大巨環(huán)—大峽谷西緣—優(yōu)勝美地14天游”,每個人的費用是1718美元,合人民幣約1萬元。
這位朋友開始時興致頗高,最后連連抱怨是疲于奔命,發(fā)誓以后再不跟團出國旅游了。
今天,旅游,尤其是出國旅游,已經(jīng)成為國內(nèi)中產(chǎn)階級幸福生活的一個指標,旅游的緊張、匆忙和辛苦可以說是中產(chǎn)階級的一種幸福的煩惱。
人總是要日子過好了,手上有了閑錢,這才有可能出去旅游嘛。
自古以來,人類便有旅行,而旅行從來就是非常辛苦的事情。
英語中的travel一詞來自古法語travail,意思是工作,也有辛苦、辛勞的意思。中古英語traveilen的意思是折磨、勞動、努力、旅程。
今天,除了探險家們的危險旅行,恐怕很少有人會有這樣的聯(lián)想了。
我們今天所說的“旅游”是一個不同于“旅行”的概念,在西語中兩者的詞源完全不同。
旅游者(tourist)這個詞是1772年才出現(xiàn)的,而旅游業(yè)(tourism)一詞的使用則是1811年之后的事情,詞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拉丁詞tornare(一種用來畫圓的工具,后來有了畫圈、巡回和四處轉(zhuǎn)悠的意思)。
旅游是19世紀隨著現(xiàn)代交通和旅館業(yè)而發(fā)展出來的概念,指的是為尋找樂趣或享受悠閑時光而旅行。
旅游是為了游樂,而不是為了什么別的目的。古代的商人走南闖北、官員走馬上任、學(xué)子出外趕考,都是為了某個目的而不得不趕路跋涉之人。
老話說,行船走馬三分險。道路漫長,又沒有方便的交通工具,不是非出外不可,誰愿意去找這個麻煩?
在中國,旅游成為一個流行的說法還是不太久的事情。在這之前,人們只知道“旅行”而不識“旅游”。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旅行被叫作“出差”,無論是購買車船票還是住旅館,都需要有單位開具的身份、目的介紹信。
直到20世紀80年代,國人的旅行基本上都是為了出差,是去“辦正事”。
游山玩水、休閑度假等,是不被當(dāng)作正事的。在出差的地方走走看看,回家時帶上一些當(dāng)?shù)氐耐撂禺a(chǎn),都是順便的事情,不是旅行的目的,所以稱不上是旅游。
今天,在不同形式的旅游中,口碑最差的恐怕就是旅行社組織的包吃、包住、包玩,為旅游景點和商店拉客的那種包團旅游了,這種旅游主要是用低廉的價格來吸引顧客。這種一條龍的商業(yè)化旅游模式是英國人托馬斯·庫克19世紀40年代發(fā)明的,他建立了第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旅游公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旅行社,通過對交通、住宿、貨幣兌換等多方面的商業(yè)整合,把旅游變成了一種可以出售的產(chǎn)品。開始的時候,那只是一種旅游產(chǎn)品的銷售方式,還不具有今天這種普遍的大眾消費意義。通過多方整合的商業(yè)運作和各種降低成本的手段,旅行社把組團旅游變成了一種大眾消費的廉價商品。
這種商品就像是現(xiàn)代工廠流水線上組裝的產(chǎn)品一樣,高效快速地被成批生產(chǎn)出來。這是它價格低廉的根本保證。現(xiàn)代人的機器化生活匆忙、緊張、壓力山大,因此更需要借助無須自己費力安排的旅游來松弛繃緊的神經(jīng)和疲憊的身體。
但是,這樣的旅游恰恰又正是機器化快節(jié)奏的產(chǎn)物,借助這種機器化旅游來逃避機器化生活,猶如喝鹽水來止渴。所以難怪許多人覺得,本來為了尋求放松而去旅游,結(jié)果卻比干活還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