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擠時間名句
魯迅:中國近代作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币脖皇廊俗u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相信每一個中國人對魯迅應該不會陌生,只要你上過學,一定學過他的不少文章,比如《記念劉和珍君》(還是要求會背誦一部分內容的)、《社戲》、《阿長與山海經》等。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偉大作家魯迅的名言名句。
1、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2句】:友誼是兩顆心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
【第3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第4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第5句】: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第6句】: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第7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第8句】: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
【第9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10句】: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
【第11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第12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第13句】: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夢醒時發現無路可走。
【第14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第15句】:懷疑并不是缺點??偸且桑⒉幌聰嗾Z,這才是缺點。
【第16句】:唯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
【第17句】: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寶貴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
【第18句】: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19、造化常為庸人設計。
【第20句】:只要能培育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
【第21句】: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一個大世界。
【第22句】:從來如此,便對嗎?
【第23句】: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第24句】: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第2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第26句】: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若開口,將會感到空虛。
【第27句】:一個人如果不活在別人心里,那他就真的死了。
【第28句】:雖生之日,猶死之年
【第29句】:絕望正與希望相同,大恨恰恰是大愛的起點。
【第30句】:無論她有多大錯,她哭的一霎那,都是我的錯。
【第31句】: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第32句】: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
【第33句】: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
【第34句】: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第35句】:和朋友談心,不必留心,但和敵人對面,卻必須刻刻防備。
【第36句】: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第37句】: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燈前,常常顯得兩樣。
【第38句】: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
【第39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它。
【第40句】:人們真是可笑的動物,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便會受很深的影響。
魯迅先生的名句你記得多少
魯迅妙語名言
【第1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第6句】: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
【第7句】: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
【第8句】: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類總不會寂寞,因為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時間就是性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恒心,是很不好的。
?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
【第21句】:懷疑并不是缺點??偸且?,而并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第22句】:糾纏如毒蛇,執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頹廢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我們何嘗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第24句】:寧可與敵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著輕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第26句】:唯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第33句】: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錢所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第36句】: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第37句】: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
【第39句】:中國雖發明火藥,卻只會用來放煙花炮竹;發明羅盤,也是用來看風水。
【第40句】: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們中國人對于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為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缦胗袉棠?,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第43句】:以人為鑒,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夠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誼是兩顆心的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
魯迅的“兩株棗樹”,重復又不簡潔,為何很多人把它奉為名句
名句談不上,如發生在其它人寫的話就認為是病句或是贅言。但魯迅先生筆下的"兩棵棗樹"是意有所指:一.是指兩個男人,因當時魯迅先生和周作人鬧矛盾,魯迅不知如何處理,感覺到很苦悶。二.指兩個女人,1924年5月,魯迅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居,和母親.朱安居住,陷進朱安的傳統婚姻和許廣平的新式自由戀愛漩渦里。
院子外面有兩棵樹,先說一棵是棗樹,那么讀者會以為院子外面有其它東西,其實沒有其它的也還是棗樹。體現了,孤寂.單調的情感,還有對這種單調狀況的無奈。這種情感用"院子外面兩棵樹"是達不到濃厚的表達效果的。
魯迅先生的"我家門口有兩棵樹"是《秋夜》中的笫一句話,給讀者先入為主的感受,門前只有兩棵樹,除了棗樹,還是棗樹,這渲染了一種孤寂悲涼的氣氛,也引導了全文的主要氛圍。
綜上所述,魯迅的"兩棵棗樹"是有來歷和故事的。魯迅在1934年10月9日給蕭軍的信中:"我的那本《野草》,技術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很多釘子寫出來的,我希望你脫離這種頹廢心情的影響"。從這可見"兩棵棗樹"的緣由!
我們現在還需不需要魯迅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時候都非常需要魯迅這樣的人,有嫉惡如仇的個性,有深明大義的情懷,有堅守正義和真理的決心,可以督促著人們向著文明發展。魯迅能出生在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大財富。
魯迅像一面鏡子,把人性的光輝反射給了社會,讓社會上每個人感受到了人世間的溫暖和陽光。魯迅又把人性的陰暗反射給了社會,讓人們看到了自身的冷漠,麻木,自私,虛偽,狂妄,等等,看到了人身上所隱藏的動物本能。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魯迅用充滿熱情的文字對人性丑惡進行批判和矯正,人們會怎么樣?只會越來越自私,做事越來越沒有底線。
看到老人摔倒在馬路上,不但不會走過去扶起來,還會站在原地等著看好戲??吹叫⊥低禆|西,不會上前提醒失主或制止小偷,會孰視無睹??吹接腥速u假冒偽劣產品,不會想著舉報,會認為那不關自己的事??吹嚼先顺俗嚕恢乐鲃诱酒饋碜屪J為自己坐著理所當然……
難道我們就需要這樣冷漠,沒有愛的生活環境嗎?這樣的環境,會讓每個人得到什么?恐怕只會讓每個人活在自己自私自利的世界里,最終變成一個毫無價值的廢人。
偉大的作家,首先是一位思想家,魯迅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傳承者,可以說,他是民族脊梁,他的言行和思想就如同中華民族的信仰。
魯迅正是用自己的思想之光,照亮了人們的心理陰暗,讓人們激發出自身潛能,為自己打拼的同時,遵循著既定的公俗良序,為整個社會奉獻著能量。
如果沒有魯迅那些聽著刺耳的言辭,人們恐怕對什么都會習以為常,都會麻木不仁,做什么事都不會感到羞恥和害怕,那樣將會很可怕,會自取滅亡。
魯迅是什么“學家”
魯迅首先是個作家。
而且是一個非常先鋒前衛的作家。
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小說集《故事新編》已經無師自通地使用后現代手法,而當時現代派手法尚且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例如施蟄存用意識流手法寫成的小說《梅雨之夕》,今天才被認識并收入大學語文。魯迅在《故事新編》里表現出來的后現代手法竟類似今天周星馳電影的價值解構無厘頭惡搞,你說得有多先鋒多前衛?
其次,魯迅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不僅文學,而且美術,北大的?;帐撬O計的,設計得那么經典。
如果你硬要問魯迅有什么學問,那么我告訴你他沒什么學問。
原因之一,魯迅特別厭惡學問。
原因之二,魯迅最不在乎現成的東西,他向世界發出的聲音,都是從未有過的嶄新的聲音。
如果你還要堅持問,那么我告訴你,魯迅是用文學研究社會、人性的,所以有些情緒化,不是學問化。文學是情感,不是學問。
為什么那么多人黑魯迅
方舟子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胡多為偽君子,罵魯必是真小人”。他生平寫了一堆書,都沒人看,唯獨這么一句訓話倒是流傳很廣。這大概也能說明,此話代表了眼下很多人的心聲吧。
在他的意見中,魯迅差不多就是圣潔的化身,但凡和他過不去的,就是無恥宵小。 一個外國人,竟能如此禮敬我中國前賢,其國際主義精神倒也是感人至深的——雖然我是沒罵過魯迅的真小人,對他的話有著愚不可及的不以為然。
魯迅在中國,一直都是很大的話題。他生前身后,清光四射,始終擺脫不了政治的糾纏。 曾經有數十年,他被權力者借用扶上政治神壇,萬眾矚目,沒有任何人膽敢非議一二。而在同時的對岸他又是被封殺的對象。
1980年代以后,他才慢慢走下神壇。到了90年代,其實連上方都對他的態度轉向冷淡,甚至有些回避,完全消極處理。入選教科書的文章該撤的撤,關于這個人能不提的也不想再提,透著一股曖昧的冷漠。這其實也不難理解,天下已定,畛域分明,曾經闊氣的只想安穩,正在闊氣的要維持現狀,魯迅那樣的思想,就知道批判,就知道改革,就知道揭疤,整天投槍匕首喊打喊殺的,你說會有牧民者喜歡嗎?
我們今天讀魯迅,依然會覺得他好像還活在我們當下的中國,他對現實問題的理解和批判,言猶在耳。但是另一方面, 魯迅仿佛真的被歷史和現實有意凍結了,不再與“圣教同源”,不再是“為王前驅”。所以,倘要真的深入討論“為什么那么多人黑魯迅”,我覺得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對魯迅的好惡表達,你若認為是某些個體推動的結果,那就是用簡單的邏輯和思維去考慮中國問題。魯迅聲名的升降起伏,永遠都無法擺脫政治之索的羈絆。
我們的文化,常常是昨日如斯,今日如斯,明日也如斯。古人所謂“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惡”,世事如此,魯老走下神壇,甚或受點冤屈,是必然的。誣否且不論,這是一個有關輿情、國情、權術的總歸因。
至于到具體環境,有人不喜歡魯迅,覺得他讓人不舒服,甚至動輒謾罵他,誣琢誣謗,也是人之常情。人類至今還沒有一個名人,可以讓所有人愛戴,不受點不白之冤。一輩子做好人都做到耶穌那份上了,不還是被釘在十字架上。有人歡喜有人罵,反倒是社會多元、開明的好事。
這些個體的人,不喜歡魯迅,據說還會黑他,追溯原因,無非要么是逆反心理,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是隔膜所致,要么是立場差異,要么就是有意顛覆過去武斷而強迫的話語方式,不出此五種。要說“別有用心”,倒是說不上的,因為魯迅近20年基本就是意識形態的邊緣人物,要靠黑他達成某種“居心”,相當于專程跑去荒山野嶺拐彎抹角兒放一個小小的煙霧彈,我倒覺得不是黑魯迅的人有什么毛病,而是還會這么想、還一腔悲怨的朋友不免戲精附身,腦子太煞費周章了。這等人,平日里有人和他看法相異,就有刺股之痛,就要嚎喪指人為反動逆黨,其猜疑陰險的“居心”倒是深溝高壘,正與魯迅思想相反的。天下多事,也往往源于有人偏好誅心大法,以己律人以理殺人。
真的,有人不喜歡魯迅,甚至罵他,真的不需要你玻璃心急火攻心。任何公民,對于一個已逝作家,是愛是憎,或吹或黑,都是他的權利——我們小民的思想言行有這個自由裁量權利其實也不過才40年,沒必要急脫脫跪迎奉還。一個民族的名人,即便到了偉大的程度,有人真心愛戴恭維固然是皆大歡喜,但是若能容許有人不問青紅皂白挾有仇隙碎話幾句,罵罵幾句,也許更能見出文明、自信、成熟與寬容吧。況且,諺云“樹大自直”,我也沒見過歷史上有名副其實的名人是可以被罵倒的。
也就是說,黑魯迅,當然挺無聊,有傷口德,但也不是多大的事,沒必要上綱上線。如果有人討厭魯迅,你非得強迫人家愛他;亦或你崇拜魯迅,偏偏有力量命令你不得如此,其實才真算是問題。
魯迅是非被黑,是否被愛戴,其實都是無關緊要的浮名虛譽之事。更為核心的是,魯迅所提出的中國問題是否已經解決,魯迅其人的精神是否傳續下來。
我們遵奉一個作家、思想家,重點不是去膜拜這個一個人,去竭力肅清所有關于他的非議,人家肉身已滅墓木已拱,把他喬裝打扮的再完美靚麗也沒多大意思。這種表皮淺薄的偶像崇拜,看似忠心耿耿,其實無知無趣,只是時代流行色的一個俘虜,甚或說的嚴重點,不過就是在玩弄。
魯迅從不試圖收編粉絲,他最大的希望是中國人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你可以獨立地對他作出自己的判斷,可以稱贊他,可以信服他,可以批評他,可以否定他,他不會介意這些。我們讀魯迅,最終目的也是走出魯迅,更走出他當年為之絕望的現代中國。
也就是說,我們遵奉他,核心在于繼承他的精神,想其所想,思其所思。比如他的那種溫情,那種愛意,那種悲憫,那種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懷;比如他那種批判的獨立意識,那種直面中國現實問題的勇氣,那種不斷警惕我們在選擇中不要樂于當奴隸的吶喊等等,我們學習了,意識到了,繼承下來了,進而以魯迅為參照,關注現實,改變現實,其實才是感受魯迅、閱讀魯迅、研究魯迅、尊重魯迅、最后超越魯迅的核心要義。
所以,魯迅被黑的里焦外嫩,我也沒覺得有什么,身后是非誰管得,不朽的終究不朽。反倒是魯迅當年那些感慨系之的妄議,至今還可以就今論今,才是讓我感到悚然的:有一種黑,竟然是中國無數舊魂靈略七八十年下來都湔洗不掉的。
2024,11,29,飯后閑談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一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魯迅寫的“兩株棗樹”有點啰嗦的病句,為何大家都說是千古名句
“院子里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是這句吧。說這句話不對的,是說他不符合語法,一個句子有兩個主語吧;說這句話不妥的,是講這句話啰嗦了,直接寫兩棵棗樹不就好了。
前段時間,想了想,這句話其實寫的真的挺好。
這句話是寫的從一個比較遠的角度看過去的景象的句子。人從遠處看過去,首先聚焦到了院子,說明院子很顯眼,然后再細看,看到院子里有兩棵樹,然后再細看,聚焦到一棵樹,看出來了,是一棵棗樹,然后再把視線移動到另外一棵樹,也分辨出來了,是棗樹。這樣短短的一句話,其實詳細的寫出了筆者的觀察過程。而且觀察的很仔細,并沒有在湊字數。
再進一步的想。筆者能這么仔細的觀察,說明當時是比較休閑的,不會火急火燎的一眼瞄過去,院子和兩棵樹,然后就干其他的去了。
魯迅的為人怎么樣
魯迅先生,為人怎么樣?看看咱們官方認可的當代文學大師的排名,魯、郭、茅、巴、老、曹,這,便是答案。
但是,最近總有人說,現在如何如何神話魯迅,其實他就是一個人,還有,他的作品晦澀難懂,等等一系列的不太中聽的言論。
筆者覺得,魯迅先生,就是一個人,他也從來沒有要求別人神話他,現在也沒有人會去神話一位文學作家,這些事情,都是出于眾口,與先生何干?
現在,對先生所謂人品的非議,大致有三點:
一是,對待日本的態度。
二是,與兄弟,弟媳的事情。
三是,批判國人劣根性,卻似乎不夠實際。
其一,先生的作品,的確大多數,是描寫國人在昏暗年代的麻木不仁,懦弱無能,很少痛罵日英法俄,這些欺負咱們的國家,特別是日本。
但是,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先生曾經在日本留學,他的思想啟蒙老師,藤野先生,給他的影響很大,所以,日本普通老百姓,對于魯迅來說,并非是魔鬼,而是最為普通的人。第二,如今,我們也曾經歷過被人家欺負到家門口的事情,我們也一個勁兒的罵人家,咒罵他們怎么這么的不符合什么原則。有用嗎?自己不發奮圖強,你那就是精神勝利法。
其二,先生的私事,涉及到影響到任何人了嗎?而且,大多數道聽途說,好,筆者把自己道聽的版本,簡單叨咕一下:先生花了一大筆錢,把自己三兄弟都接進北京大宅子里,而且每月賺錢都交給兄弟媳婦,之后,弟媳不愿與先生同住,周作人寫了一封信給魯迅,先生便只帶了自己的書,搬出了大宅——回去拿行李,遭到撕打,日記里這樣寫著:他們又動起手來……不言自明。
其三,這第三點,是源于最近這些年,似乎都對先生只批判人性,不做制度上的探索頗有微詞。似乎,那意思是,胡適先生這些文人,盡管曾經走到不同的方向,但起碼算是探索了,就該支持該表揚。
其實,這種觀點最為需要警惕。不可否認,那個時代,有識之士,的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為中國的未來,探索道路,有的走出陰霾,有的墜入深淵。
可是,需要明確一點。不要覺得每個人都是一個符號:魯迅就是批判人性,不做制度研究,別人就如何如何身先士卒。舉個例子——各位知道嗎?魯迅先生曾經一直與“光復會”、“同盟會”關系密切,而且像光復會名單這樣的機密文件,經常交給魯迅保管。列位覺得,先生是什么事情也不參與嗎?
所以,沒有什么神話不神話的事情??墒?,一個被全中國都熟悉、愛戴的文人,必定有其優秀的地方,有應該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的品德。
歡迎小伙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最喜歡魯迅哪一句話
最喜歡魯迅的一句話《而己集》:九斤老太說:一代比一代強。魯迅野草“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读⒄摗?/p>
如何評價魯迅的作品
在中國文學這塊廢墟遍野的——文壇之上,一說起魯迅,倍受爭議。不管噴子怎么樣定論,魯迅還是當年的魯迅,魯迅作品還是當年魯迅的那作品。以至有人士呼吁:魯迅的作品怎么從學生教科書里挖走了!這里,有教育編選者的教育“三觀”,——留下來或者刪除了都無所謂:興許是更新教材的需要,——方舟子當年讀中學也背誦了魯迅文章了吧,崔永元也背誦過滴,有食古不化,有囫圇吞棗,——應試教育也作怪,由此,養育下了他們:一娘養九種,九種不像娘。
……但是魯迅文集,三百年以后,還有人看,以至研討!就文壇而言,足以一比《資治通鑒》,矗立于中國文學圣殿,供后來者仰望?!叭⌒庞诋敃r,即能流傳后世” 。即如《紅樓夢》,封建王朝上綱上線以“禁宵”,民間甘冒殺頭罪的風險,依舊手抄、傳抄承傳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