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憫獐》原文及譯文賞析
憫獐
【清】侯方域
客有過侯子以獐獻者。侯子曰:“獐可馴乎?” 客曰:“夫至德之世,獸可同群而游,今子無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歟?”侯子曰:“然。” 營室而授獐焉。王仲鳧聞之,曰:“子之不善于獐也審矣,曷以授余?” 侯子曰:“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類西旅氏之獒①,而小而駿者韓子盧之裔②也,是皆有欲于獐,奈何?” 仲鳧笑曰:“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犬。吾將導(dǎo)獐而見之二氏,侵假③而共牢以為食,侵假而共寢以為處,侵假而相與為友,而日以益善,予因而安之,豈更害哉?” 侯子曰:“雖然,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猶授獐以索?”仲鳧默然不應(yīng)。
居三日,仲鳧以告曰:“吾廢吾童子矣。視二氏之貌,且翦翦④焉適矣。” 又居三日,仲鳧以告曰:“吾廢吾索矣。視二犬之情,且煦煦⑤然親矣;雖然,獐猶有間焉。” 又居三日,仲鳧以告曰:“獐無間矣,與二犬者為一矣。” 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寢也噬之,獐竟以死。
仲鳧蹙然不悅,而語侯子以其狀。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適者,所以餌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親者,所以餌去其索,而恐或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無間者,乃所以餌夫獐也。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無所用其力,而南宮萬之所以斃也,何況于獐哉?仲鳧大怒,抽戈以逐二犬。侯子曰:“無庸也,夫世之相與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狹外,類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無二犬,亦將有災(zāi)焉。”
(選自《壯悔堂文集》,有刪改)
【注】① 西旅氏: 古代對少數(shù)民族國家的稱呼。 獒: 猛犬。② 韓子盧:獵犬名。裔:后代。③ 侵假: 逐漸。④ 翁翁: 和睦的樣子。 ⑤ 煦煦: 和悅的樣子。
2.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客有過侯子以獐獻者 過:拜訪
B.子之不善于獐也審矣 審:審察
C.吾廢吾索矣 廢:去除
D.所以餌童子也 餌:迷惑
3.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能表現(xiàn)侯子對兇犬害獐有所警惕的一組是(3分)
①獐可馴乎 ②是皆有欲于獐,奈何
③又且不知吾二犬 ④子曷使童子守之
⑤而猶授吱獐以索 ⑥亦將有災(zāi)焉
A. ①③⑥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侯子建造獸圈接受了別人送的一只獐子,后來又把它轉(zhuǎn)送給王仲鳧。
B.王仲鳧認為侯子不善于馴養(yǎng)獐子,他打算讓獐子和他的兩只兇犬成為朋友。
C.兩只兇大假意親近獐子,使主人和獐子失去戒心,然后伺機咬死了獐子。
D.作者敘述這個故事意在告誡人們.對于兇犬不可喪失警惕,謹防被咬。
5. 請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予因而安之,豈更害哉?(3分)
(2)仲鳧蹙然不悅,而語侯子以其狀 (3分)
參考答案
2.B(審:明白)
3.C(①是對獐子是否可馴養(yǎng)感到懷疑,③是王仲鳧認為侯子不了解他的兩條狗,⑥是獐子被咬死后有人認為沒有兇犬獐子也會有災(zāi)難。)
4.D(意在告誡人們對于邪惡之人不可喪失警惕。)
5.
(1)我依照(這個辦法)安撫它們,難道它們能再去傷害(獐子)嗎?(“因”“安”“豈……哉”各1分,句意不通順酌情扣分。)
(2)王仲鳧很不高興,把狗咬死獐子的情況告訴了侯子。(“語”“以”“狀”各1分,句意不通順酌情扣分)
二:
(1)今子無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歟?
答案 現(xiàn)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則,你為什么懷疑獐子能否馴服呢?
得分點 “無乃”,大意對。
(2)子之不善于獐也審矣,曷以授余?
答案 很顯然你不善于馴養(yǎng)獐子,為何不把它送給我呢?
得分點 “審”、“曷”(何不)、“以”及省略的賓語,大意對。
(3)予因而安之,豈更害哉?(3分)★
我依照這個辦法安撫它們,難道它們能再去傷害獐子嗎?
得分點 “因而”、“安”、“豈……哉”、句意通順。
(4)仲鳧蹙然不悅,而語侯子以其狀。(3分)★
王仲鳧很不高興,把狗咬死獐子的情況告訴了我。
得分點 “語”、“以”、“狀”、句意通順。
【參考譯文】
(一)
有個賓客來探訪我時,送給我一只獐子。我說:“這獐子能馴服嗎?”賓客回答說:“在道德完善的遠古時代,野獸可以成群結(jié)隊地在一起游戲。現(xiàn)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則,你為什么懷疑獐子能否馴服呢?”我說:“是這樣。”于是建造了獸圈并接受了獐子。王仲鳧聽后說:“很顯然你不善于馴養(yǎng)獐子,為何不把它送給我?”我說:“你的庭院里有兩條狗,那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犬,而那小而跑得快的是猛犬韓子盧的后代。它們都有吃掉獐子的欲望,怎么辦?”王仲鳧笑著說:“你不僅不善于馴養(yǎng)獐,而且還不了解我的兩條狗。我準備引導(dǎo)獐子去見那兩條狗,逐漸讓它們在一個圈里吃食,逐漸在一處睡覺,逐漸成為好朋友,并且日益友好。我依照這個辦法安撫它們,難道它們能再去傷害獐子嗎?”我說:“雖然這樣,你何不讓童仆看守那兩條狗,并且將獐子用繩索拴住?” 王仲鳧沒有回答。
過了三天,王仲鳧告訴我說:“我將童仆辭退了!看那兩條狗的樣子,與獐子相處比較和睦了。”又過了三天,王仲鳧告訴我說:“我把拴獐子的繩索去掉了,看那兩條狗的神情,對獐子和悅的樣子很親近;雖然這樣,獐子還存有嫌隙。”又過了三天,王仲鳧告訴我說:“獐子已經(jīng)沒有嫌隙了,與那兩條狗混為一體了。”又過了三天,兩條狗趁獐子熟睡之際咬它,獐子最終被兩條狗咬死了。
王仲鳧很不高興,把狗咬死獐子的情況告訴了我。我說:“你原來不了解那兩條狗嗎?以前它們裝出和睦相處的樣子,是用來迷惑我的童仆的;隨后做出和悅親近的樣子,是用來迷惑你而去掉繩索的,并且擔(dān)心有人會援助獐子;接著表示和獐子沒有嫌隙,是用來迷惑那頭獐子的。你撤走了獐的防備,消除了可能給予獐子的援助,并且探到獐子的真實情況,這正是西楚霸王項羽有力無處使,春秋時宋國大夫南宮萬被殺死的原因啊,何況是獐子呢?”王仲鳧很生氣,抽出戈來驅(qū)趕那兩條狗。我說:“不需要了。那世上相互成為朋友,越來越親密,卻出其不意地陷害對方的人,這樣的智慧不是從那兩條狗才開始有的。”有人說:“這頭獐子,內(nèi)心孤潔而氣度狹隘,像那種無論怎樣對待他都不滿意的人,即使沒有那兩條狗,也會遭遇災(zāi)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