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1000字
剛拿到這本書,看到這樣的書名,心想:這里到底承載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開篇是《輕與重》,我想一個人生命的輕還是中重,和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聯系吧。不管我們的生命是不是永恒輪回(因為這個問題會讓人陷入窘境),我們應該做的是關注當下:everyony expeced a bright future,but what the futur life will hold for him is depend much on what he does today.生命的真諦不是我們身上貼了多少標簽,而是自己內心的滿足與輕松。有時改變人一生的就是一念之差,也行腳踏實地比較安全吧,過山車的落差帶來的感覺是刺激,但完了以后也會感到失落。就像托馬斯,也許他很感受自己生命的過程,但最終還是歸于平淡或是注定孤獨。一生都在尋找新的刺激,每天都要編好多謊言,一會兒騙情人,一會兒哄妻子,我覺得這樣的生活也是很累的。最后騙的還是自己吧,雖然特蕾莎和他死在一起,但特蕾莎是可憐的,這一生用全部精力愛托馬斯得到的只是他的軀殼。也許在享受生命的過程中托馬斯感覺飄起來了,但我想在他最后閉眼的瞬間他并不快樂,而是悲傷,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難道就是睡了多少女人嗎?這難道真是自己想要的嗎?當他給別人說200多個的時候也許自己是自豪的,希望看到別人羨慕的眼光。但當他面對死亡時也許還有太多的不舍,不舍的不舍那些情人,而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存在的價值還沒有看到,眼角或許有一兩滴心酸之淚吧,看到生命的歷程竟被自己這么褻瀆。WWw.330011.cOM
《靈與肉》,托馬斯每天都在尋求肉體的快感,卻忽視了靈魂的價值。在這里面我更喜歡薩比娜,她也是很愛托馬斯的,也知道托馬斯的不忠與浪蕩,所以最終她選擇了離開,尋找新的生活。而且還有自己的藝術陪伴,她把自己的開心、失落、惆悵寄托在畫上,雖然她在感情上遭遇失敗但她在自己的畫作上還是能看到一些希望,得到安撫。她更愛自己的靈魂吧,在這片領域她是驕傲而且自信的。我想正因為如此,弗蘭茨才會那么愛她,因為只有弗蘭茨看到了她的靈魂之美。我認為真正的愛情并不是身體的重疊而是靈魂的交融。熒屏上有無數的愛情讓我們感動,因為他們都是坦誠的以自己最大的力量愛著對方,但并不是多么美麗的辭藻表達海誓山盟,而是切實可見的行動和充滿愛意的眼神。當他們面對死亡時都是毫不思考的保護對方,而不是想托馬斯只為滿足自己的私欲,把她們都當成了工具而不是愛人。但特蕾莎為什么最終還是愿意和他在一起,我是不明白的。如果一個男的對女的說:我愛你,女的說:對不起,我已有男朋友了。難道繼續說:我知道,但我依然愛你。此時人們會說好癡情的男人。而如果是一個女的對男的說:我愛你,男的說:我已經有女朋友了。女的繼續說:我依然愛你。人們就會說不要臉的小三。為啥世界對待男女這樣不公平。正因為這樣肯定特蕾莎覺得是可以原諒的,因為這是被世界默認的。但世界雖然默認,你也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反抗,可以拒絕,可以say good bye.與其獨守空房浪費青春還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只為不虛度自己的生命。因為你不是為他而生,你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而且應該實現自己的價值。由此看來,特蕾莎的悲劇也不全是托馬斯造成的,最大的原因還在自己,因為不會把握自己的命運。只是聽天由命,也是最大的絕望吧。無耐!
也許養了卡列林是她最正確的選擇,至少在無數黑夜身邊還有伴侶。為什么有這么的人喜歡小狗,因為他們最為忠實,不會背叛直到自己生命結束為止。
(1)(2)讀《把“不能”埋葬起來》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把“不能”埋葬起來》這個故事,我被故事中的唐娜深深感動了。
我也愿意做唐娜的學生,我也要把“我不能”先生埋葬。
在學習上,我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會做的題,我總是不愿意思考,每次都是問媽媽,媽媽把答案告訴了我,我一聽,哦!原來這題這么簡單啊!如果我要是在做題時多動動腦筋,多想一想,這題我一定能解開。
在平時的生活中,更有些事讓我畏縮不前。比如說爬山,在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回老家爬山,在爬山之前,我看著那高大的山,心里很害怕,我嘴里很不情愿地對爸爸媽媽說:“這山這么高這么陡峭,還要讓我爬,你們不怕摔下去,我還怕呢!再說,我是小孩,你們是大人,我一定不能爬上去的。”但在后來,在爸爸媽 媽的堅持和鼓勵下,我還是到達了頂峰,看到了山腳下所不能看到的美麗風光。這時,我才知道爬山只要有毅力,并不是一件不能完成的任務,在爬山開始前,我又何必抱怨呢?
是啊,今后,我一定要和唐娜的學生一樣,讓“不能”先生去安息吧,讓他永遠停留在墳墓里。我要把“我可以”深深牢記心中,開動腦筋,排除險阻,知難而進,用實際行動證明“我能行”!
附:《把“不能”埋葬起來》
唐娜是美國密歇根小學的教師,有一次她叫同學們把自己認為做不到的事情寫下來。等大部分同學寫滿一張之后,唐娜拿出一個箱子叫同學們把紙投進去。然后帶著箱子和同學們來到離操場最遠的角落里,挖了一個坑3尺多的洞,把箱子埋起來。這時,唐娜說:“各位朋友很榮欣能來參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禮,希望她的姐妹‘我可以、我愿意’能代替他。但愿‘我不能’先生安息,阿門。”回到教室大家一起慶祝,唐娜用紙剪成了墓碑形,上面寫著:“我不行”安息吧。以后每當有人不小心說出我不能……這句話的時候,唐娜會指指寫著“‘我不能’安息吧”的“墓碑”孩子們便會想起“我不能”已經死了,進而想出積極的解決方法。后來,唐娜所帶的這個班的學生在世業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老師的好心不能越位》讀后感
暑假讀了《老師的好心不能越位》這一篇文章,感受頗深。
一看到文章的題目,我就感到疑惑了,從走上教師的工作崗位那天開始,歷來的師德教育,都是強調要關心愛護學生,把學生放到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位,為什么老師“過分”的好心,反倒錯了?等看完文章,我才明白,文中的教師好心辦了壞事。
作為教師,都明白一句話“言傳身教”,也就是說用語言傳授知識、用自身修養做為教育典范。我認為,能夠做到這兩點,就完全配得上教師二字了。可是,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聽到某些教師體罰學生,如果說教師不愛學生,我想是不可能的,可是體罰學生的原因,最普遍者就是教師恨鐵不成鋼。或者就拿文中的老師為例,她能夠為了學生成績而去調節學生家庭矛盾,責任心不可謂不強,工作做的不可謂之不細,可是到頭來的結果又是什么?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卻走錯了方向,用錯了方法。我認為,教師和家長之間,是合作者的關系,在對學生的教育上彼此配合。教師既不能以支配者的身份去指點學生,更不應該以同樣的角度去針對家長的某些作法。教師可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用自身個人素養去影響家長,而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雖然不可能是立竿見影,卻正是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最大魅力所在。教師可以和學生做朋友,更可以和家長做朋友,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尚且會如刺猬一般保持一個“彼此能夠取暖卻不會互相刺傷”的距離,那么教師與家長學生之間又怎么可能達到毫無保留無話不談的地步呢?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對自己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有的時候總認為教育孩子是為孩子好,與家長的溝通是因為自己的責任心要求自己必須多做,往往遮住了理智,所以急于求成,反而會好心辦壞事。這種“好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適時的把握尺度,才能做到是正在的為學生好!
【廣告】喜歡雕塑朋友可以關注一下雕塑https:///雕龍客致力于打造專業的雕,刻,塑綜合性藝術電商平臺,永久免費發布雕塑,雕刻,木雕,石雕,浮雕等行業相關信息,為雕塑與雕刻藝術從業者提供一站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