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讀后感500字(最后一課讀后感)
最后一課讀后感
《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阿爾芒·德·薩汀-讓的小說,這本書是我在高中時讀過的。當時我還不太懂得欣賞這樣的文學作品,只是覺得主人公老師給學生們上了一節(jié)有些奇怪的課。但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深深地被這個故事所感動。
小說的背景發(fā)生在19世紀末期,在法國一個小鎮(zhèn)上。主人公英語老師先生對他的學生們說他要給他們上最后一課。而學生們并不知道這節(jié)課代表著什么,直到老師讓他們背出來整個英語單詞表才明白過來——因為這是他們最后一次聽到老師講授英語了。原來,法國已經(jīng)失去了亞爾薩斯省(Alsace)和洛林省(Lorraine),而英語老師也將要離開這個鎮(zhèn)子。于是,在這短暫的時間里,老師想要告訴他的學生們——愛祖國、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
小說以簡單清晰的語言,反映了法國人民對于亞爾薩斯和洛林失去的痛苦和無奈。同時,作者通過老師的形象所表現(xiàn)出的愛國精神也讓我深受感動。在那個時代,法國正在遭受巨大的變革和動蕩,但是老師并沒有放棄對學生教育的責任和使命,他用自己的方式來告訴學生們要珍惜這片土地、保護這個民族,這種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最后一課》引起了我對歷史和文化的思考。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看到別人失去領(lǐng)土、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痛苦時,我也不禁想到我們自己曾經(jīng)遭受過類似的經(jīng)歷。有時候我們可能比較忽視自己身處其中所擁有的珍貴資源。因此,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更加明白了文化與歷史給我們留下來的東西是多么重要,我們應(yīng)該好好珍惜它們。
總之,《最后一課》讓我在情感上有了很深入刻骨銘心的體驗。幾年前讀過這本書之后,我依然對它記憶猶新。這本小說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對于人類情感的詮釋和歷史背景下的人性探討。我相信它會繼續(xù)影響著更多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