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徑》讀后感-《成長路徑》讀后感1000字
有幸得到一本書《成長·路徑》,在閑暇之時隨便拿過來翻閱一下,本來認為也許是一些名家記錄自己成名經歷的書籍,這樣的書太多了,沒想到一讀竟然舍不得放手。
我從小就比較喜愛讀書,那是我的興趣愛好,但是現在讀書不僅是因興趣,還因為我覺得讀書可以獲取知識充實人的大腦,可以提高人文素養,可以陶冶性情。當我覺得自己落后和空虛時就會去讀書,每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過去讀的書都是大家之作,而這本書似乎和我以前讀的書不同。這本書中的作者卻是極為平凡普通的,有的甚至是身邊的人。他們所寫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優美的語言,沒有驚奇的情節,但句句都是那么的樸實真切。他們是那么的平凡而又偉大,他們是那么的普通而又優秀。
在書中我認識了一位“勇者”—秦曉華。在他的文章中我讀到了“勤奮、勇敢、執著”。秦曉華老師僅用五、六年的時間就獲得了別人需要十年才能獲得的成功。這確實是“驚人的速度”,我實在佩服的五體投地。但這并不是偶然,這與他的勤奮、勇敢、執著是分不開的。他熱愛讀書,即使再忙,每天都會抽一兩個小時去讀書,而且多年一直保持做筆記的習慣。把自己讀到的理論付之與實踐,然后反思實踐的過程得到東西再次實踐。他如此的勤奮進取使得他在讀書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法寶。他是個思想者,他沿著頭腦中清晰的生涯規劃圖前進著,逐漸走向人生成功的殿堂。一個平凡的弱小的“蒲公英”,心中卻裝著偉大的夢想。wWW.330011.COM秦曉華老師有“處處敢為人先的勇氣”,我想這是他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只有“敢闖”、“勇于拼殺”的精神才會在實踐中逐漸成長起來。試想,沒有奔赴戰場的機會和勇氣,怎么會有凱旋的勝利?從書中我還讀出了秦曉華老師有顆執著的心,我們教師要完成育人的使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將永遠在路上。是的,只有不懈的讀書學習,不懈的實踐反思,不懈的再實踐,才能完成使命實現夢想。
有人覺得讀書是枯燥乏味的,然而正是因為讀書,讓許許多多的人獲得了快樂,取得了成功。在書中有位讀書的“狂者”—曹玉輝。他酷愛讀書,什么書都讀,他意識到讀書的重要,甚至作為一名校長時,他與老師、學生們一起讀書。是他把讀書這種優良的習慣送進了校園。在讀書中老師獲得了教育的智慧,學生們汲取了成長的力量。是啊,只有通過讀書,我們才能從不懂走向懂,從無知走向智慧。
放下手中的書,我反思著:在學校里我從事著數學教學,是位年輕的教師,又怎能不讀書學習呢?有人說教數學的老師不需要讀太多的書。其實不然呀!同學們學起數學其實更覺得枯燥乏味,只有老師引導得有方,學生就不覺得無味。那么就需要老師的博學多才了。我曾經聽過優秀教師潘小明、華應龍的數學課,不僅設計引導得當,而且語言豐富優美,聽他們講數學課,一點不覺得數學枯燥乏味,相反,是一種享受。有人把教師比作是營養師,每天都要為孩子們做飯。要讓孩子們吃上可口的飯菜,還得有營養,色香味俱全,那營養師就得懂得營養的搭配,還要了解孩子的喜好。那我們教師呢?是否更應該讀書學習呀?
讀書使我豁然開朗,反思使我知道下一步該干什么,年輕的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從現在開始吧,快樂的讀書學習,充實自己,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讀書學習—實踐—反思—再實踐。我們在成長的路上,讓書籍來不斷地完善自我吧,那樣,我們離成功就會越來越近。
《我的成長我做主》讀后感
青少年,是一個如花的季節,如歌的歲月。可有的青少年卻常常不愉快,是不是學習有壓力?是不是父母責怪你了?是不是你被老師輕視同學冷落了?還是你又自卑感和焦慮感?來,讓我們一同翻開我國心理咨詢師畢淑敏所寫的《我的成長我做主》這本書,來找找里面的原因。
我國青少年中有心理問題的約3000萬。畢淑敏根據成千上萬的青少年的來信,為他們量身定做了11個心靈游戲,10多所學校的1000多名師生快樂地參與。在游戲中,很多同學第一次開啟心扉,勇敢地說出了心里話,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快樂和自信,說:“我沒想到自己有這么大的潛力。”有的教師說:“做思想工作從未像這樣輕松。”畢淑敏對心理測試和游戲結果逐一分析,如身邊朋友娓娓道來。
《我的成長我做主》這本書里又畢淑敏阿姨用盡了所有的思考而有了青少年心靈10+1的游戲,讓全國的青少年們從重新變得活潑可愛。甚至有的以前成績差的,解決了心中的焦慮,學習便得更好了,心理的素質也提高了。
在書中,你能感受到同齡人的原生態,就會發出會心的微笑;閱讀充滿靈性的連珠妙語,你會驚嘆作家的睿智和她美妙的文字的感染力。作家告訴年輕的朋友如何認識自己的獨特,自己的潛,堅持善良和愛心,熱愛他人,熱愛事業,愿意為社會盡力,更重要的是,健康快樂地成長,珍視生存的質量,珍視生命的尊嚴一一這也是文學界的白衣天使畢淑敏人文關懷的終極目標。
在我的生活中,也應該像畢淑敏那樣用一些游戲來解決心中的焦慮,這樣能回到以前那輕松而又愉快的小學生本該有的生活,重新又有了自信的快樂。心理學是一種十分難掌握的科學,畢淑敏用直闖人心的美麗筆觸,引起讀者的興趣,又借助游戲和讀者打成一片,共同揭開心靈中的深藏不露的快樂,或者傷痛,或者矛盾,贏取平衡安定,進一步走向愉快的平臺。
和畢淑敏在游戲中交談時一種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是沉浸在幸福與此同時美好中的一種享受。相信只要有真善美在,人類就有和諧和邪惡分庭抗禮的力量,就能從黑暗走向光明。畢淑敏在游戲中教誨我們如何保持善良友誼和愛情,如何熱愛他人和事業,如何為社會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
同學們,請你翻開《我的成長我做主》這本心靈素質書,來做一下游戲,來找回以前的你,來找回曾經的快樂,來呵護自己的心靈讓自己更快樂,更健康吧!
《成長》之讀后感
凌志軍文集之《成長-微軟小子的教育》在零星的時間內,我總算讀完了。
回頭看些觀點,其中關于中國未來成功人士應該遵循的“e學生成長方案”確實讓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不過,在細細思考下去,其實就是我們多年倡導的素質教育的基本方針。
在中國現在的大環境下,我們仍然在走著應試教育之道。盡管很層面上的有志之士在不斷地反思我們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和研究生教育,他們也提出來了不少解決問題的方案。甚至,其中的專家學者從理論上進行了很多有力的論證。但是,我們現在回頭看看我們的教育,又有多少學校改變了呢?蚍蜉撼大樹矣!凌志軍當然也看到了我們國家教育的弊端,洞悉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可能也像我們一樣在某些條件下,不能作出必要的改革,而通過寫作來喚醒大家對教育的思索吧。他的努力值得肯定。畢竟這也是有著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有的思量和探索。
退一步講,現在來看看凌志軍的孩子,他們的讀書環境是不是很好呢?盡管我不知道,但是,不用想都明了,在中國傳媒界有一定聲譽的作家的孩子絕對在不一般的小學、初中讀書或是讀過書。文中談到我們的學校有時候并不那么重要,你看看那些微軟小子有很多人就沒有在很好的初中或是高中讀過書。他們中很多人在大學時代有過迷茫,直到研究生階段,遇到一位良師,或是對自身的反思才有了以后的改變,進而有了今天的成績。不過,我想凌志軍不會冒著這樣一個險,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文中的觀點是從眾多成功的案例中總結出來的。當然,這些觀點確實是對他們成功的注腳。然而,研究了微軟小子的成功,我認為只是其中一方面。中國現在需要不只是一些科學家,我們需要的“能夠奮戰在各個戰線上的精英”。就像我們的西部大開發,大家都知道這是中國解決貧富差距的一個根本性途徑。那么,像微軟小子一樣有高智商的人能夠在西部的熱土上揮灑汗水,奮斗一生嗎?這樣的土壤適應他們嗎?顯然有很多人就不是。他們是科技的驕子,需要的是施展高科技才華的舞臺。至少在西部的很多城市中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就像文中有段獨白,我們的很多教授忙著跑項目資金,哪有這么多時間來輔導學生呢?!在西部大開發中,我們需要的更是一種具有高度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具有奉獻精神、實干精神、有政治眼觀和經濟頭腦的人。也許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需要企業家大于科學家。至于那些科技之子在這樣的土壤上即使發了芽,也難長成參天大樹。
那么,讀到這里的話,我還是對凌志軍的很多觀點持贊同態度的。可是,我們的國家不僅需要科學家,我們還需要其他人才。就像農民,也有具有經商頭腦,具有科技眼觀的農民吧。
從凌志軍的觀點中,我學會的是反思。以前很多時候,沒有反思精神了,就有了迷茫不知道可以干什么,能夠干什么了。現在的我至少知道我自己想干什么,還在不斷的摸索能夠干什么。這樣,我是快樂的。
凌志軍還用很多的事例教會了我去不一樣地生活,教會我去做心之所向的事情。這個真的是相當重要的啟示。
感謝凌志軍。
【推薦】古典文學網古典文學http://.cn/古典文學網是一家專業的中國古典文學網站,提供中國古典小說、古典詩詞、古典名著、中國古代文學故事、古代詩歌詩詞等各種中國傳統文化著作在線閱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