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讀后感-巴金《家》讀后感1000字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贊青年一代的反抗斗爭精神。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溫順善良地吞咽著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玨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向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于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蕩,但是處于“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熏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于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系著封建統治的權威。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在這個家里發生的故事也讓人感覺到氣憤與悲哀。第一個悲劇發生在鳴鳳身上。已經六十歲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的丫頭中選一個去給他當小老婆,而這個災難恰恰降臨在十六歲的鳴鳳頭上。WWw.330011.CoM鳴鳳和覺慧之間有一段愛情,但是因為兩人一個是婢女,一個是少爺,身份懸殊,才導致這段純潔的愛情別成了一個悲劇。剛烈的鳴鳳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盡。梅的命運更加悲慘,她死得比鳴鳳懦弱多了。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二人之間也曾有過愛情,本來兩家都同意結婚了,卻又因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覺新娶了李家的瑞玨,重新獲得了愛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卻當了寡婦,又回了娘家。兩人依然對對方念念不忘。后來沒得了肺病,卻因為父親守舊,不肯看西醫,耽誤了治療,最后她懷著遺憾,軟弱的死去。高老太爺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醫藥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陳姨太的提議下,人們開始求助于封建迷信。最開始找道士在大廳里做法念咒,深夜陳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薩。后來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師到家里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說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老太爺死了,臨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覺慧等年輕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經太遲了。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玨了。老太爺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葬禮就辦得充滿封建色彩,這還不夠,長孫媳瑞玨生產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說長輩的靈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產就會有“血光之災”。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玨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后來瑞玨難產,卻不能與覺新相見,她在生下一個兒子之后,含恨離開人世。
這是四個悲劇,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玨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于別人說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不過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同,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封建主義)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寧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推翻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希望。
讀巴金《隨想錄》有感 我開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鳥的天堂》。那時的我,上小學四年級。望著語文教科書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圖,便幻想著自己是一只會飛的小鳥,我的家,就在遠方小島的那棵大樹上。那時對巴老的印象,現在想來,更多的是快樂無憂,享受著大自然的美景,豈不樂哉? 然而,當我讀了《隨想錄》,我的心里多了幾份沉重。我是讀巴老的文章長大的,知道《隨想錄》是他的暮年之作。在這里,積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間中感悟著,使自己的心漸漸成熟。以下是我讀完《隨想錄》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隨想錄》總結了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教訓,挖掘了知識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文革博物館。寫得沉重、真誠、深刻,被文學界譽為“一部說真話的大書”。巴金因此被譽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 我認為,巴金之所以被譽為“當代知識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對讀者的負責,另一方面是對他自身而言。 經過十年浩劫,他開始在寫作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逐漸認識自己,開始對自己進行解剖,進行反省。他發覺自己在建國以來,沒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順,他曾無實在根據地批判過人,而在心靈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體內的膿血,勢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在呼喚著自己的良心,事實證明,他做到了:他視筆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劇痛,但他沒有放棄,于是每片每頁滿是血跡,但更多的卻是十年創傷的膿血。 我不禁驚嘆,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顛倒的一劑毒藥之后,是怎樣的掙扎過來的?面對自己的虛偽,他沒有選擇繼續,而是選擇了自己的良心,真誠地懺悔著,仿佛在將自己的靈魂示眾,耐心地聽取世人的指點。因此,對他自身而言,他是對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說:“一方面源于他對讀者的負責。”是我在讀《隨想錄》時自始至終最強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讀的前30篇沒有一篇是不提“讀者”二字的。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這并不是說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說明,巴老把一切獻給了讀者,難到我會選擇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對讀者的歉意。《隨想錄》后記中有這樣幾句話,“我覺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讀者們講真話。”“雖然收在這里面的是‘隨想’,它們卻都是自己‘想過’之后寫出來的,我愿意為它們負責。”多么可愛的世紀老人,他在為自己的過去還債,多么慈祥的世紀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顫抖的筆尖書寫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紀老人啊! 無論是對讀者負責,還是對自己負責,巴老無疑是我們的榜樣。但現實生活中,情況卻不容樂觀。現在不少所謂的“作家”,將文字作為名利的符號,用發行量、銷售量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可憐的人們都去爭相搶購。浮燥的人們,浮燥的行為,浮躁的社會。 這些都是我們不想看到的,但在現實中,對文學名著的冷落,對言情八卦書的癡迷仿佛一場文學瘟疫席卷文化市場,什么“快餐文化”,什么“速凍時代”,不得不讓我們寒心。 還記得《隨想錄》連載不到十幾篇,便遭香港大學生的強烈抗議。原因是他們反對巴老要讓人們牢記“文革”,他們要讓人們忘記在我們國土上發生的那些事情。然而,巴老選擇繼續,因為他不想讓人否認它們的存在,不想讓人們把這史無前例的“浩劫”看做遙遠的夢,希望國人有法國人正視過去的坦然(我想他在參觀伊夫堡時曾想過吧。)為何他的愿望如此強烈?我想這來自于苦難的經歷,“只有經歷了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之后,只有在被剝奪了人權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個人,我才明白自己應當像人一樣,用自己的腦子思考。”
(1)(2)
看吧,正是因為巴老的堅決,《隨想錄》才得以繼續、完成。巴老所經受的苦難,我無法替他減輕,但我愿為他的精神所凈化而后蛻變成長,以此來紀念一個真正的巨人曾經存在,現在存在,也必將永遠存在! 沂源一中07級23班 翟曉春
指導老師:于興江
1 2[推薦]如果您有信息流廣告需求信息流https:///河北雕瓏科技信息流廣告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以信息流廣告投放與托管專業營銷公司,歡迎前來咨詢